-
期刊版权
YOUTHLITERATOR COPYRIGHT
-
2025年05上总第901期
社长/总编辑:周贵玉
总 编 审:王长军
副 总 编 辑:刘思信
总编办主任:刘一鹤
编辑部主任:赵亚南
社 长 助 理:李晓玲
艺 术 总 监:宋 轲
编 辑:刘狄 张春梅 臧鑫
美 术 编 辑 :王志龙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213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3-1094/I
广告许可证:齐工商广字
23020040000026 号
主管: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
主办:黑龙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出版:齐齐哈尔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有限公司
社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胜利小区 5 号楼
邮编:161005
电话:0452-2429996
印刷:廊坊市伍福印刷有限公司
邮箱:qnwxj@vip.sina.com
国内发行:齐齐哈尔市邮政局
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399 信箱
邮发代号:14-26
发行方式:邮局订阅和自办发行
出版日期:每月8日,18日,28日
邮购:齐齐哈尔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有限公司发行部
本刊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蒙 王左泓 叶延滨 冯骥才
孙 莉 李曙光 李 琦 张抗抗
阿 成 常新港 梁晓声 韩 英
颜 楠
本刊声明
本刊作者文责自负,来稿不得侵犯他人版权,如有此类情况,本刊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本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因个别稿件原作者地址不详,请作者本人见刊后与本刊联系,以便寄发样刊。本刊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投稿后一个月内未收到回复,可另行处理。
论元杂剧《西厢记》中的评论干预
摘 要:从文体上说,《西厢记》是元杂剧,同时也可归为说唱文学。笔者认为,元杂剧不仅仅是案头作品,因为它们的呈现形式是由舞台承载,由演员表演的。那么,在用“杂剧”文本模式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就不得不考虑到演员的演述问题。同时,作者的评论干预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从《西厢记》出发,探讨其中的评论干预。
关键词:《西厢记》;评论干预;艺术
作者简介:李辉(1988-),女,天津市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古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1-000-02
从《西厢记》文本出发,其中不仅有唱词,而且有说白,科。不仅有作者自述,同时还有演员演述,作者评述。那么,这里就关涉到“代言体”这个问题。代言是“作家运用一种语言表现的取述角度和话语表达形式”。[]那么,笔者认为,元杂剧不仅仅是“代言体”,而且是“演述体”。可是,在演员表演的过程中,他们的演述语言不仅有“剧中人”的语气、语态,同时还传达出了作者的评论,所以,演员是受了作者的“支配”的。笔者从这点出发,论述评论干预艺术。
一、人物自评
剧作中给读者传递信息是必然,在元杂剧这种演员演述的形式下,作家们采取了很巧妙的方法进行传递,即让演员自述其基本情况。
(一)张生自评
《西厢记》中第一本第一折,正末扮张生上场,【混江龙】中唱到:“投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先受了雪窗萤火二十年。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乘不遂男儿愿。空雕虫篆刻,缀断简残编。”[]张生的这样一段唱词,给听众展示了他的二十年寒窗苦读,却终难进入仕途的经历。第一本第二折中,【石榴花】唱道:“大师一一问行藏,小生仔细诉衷肠。自来西洛是吾乡,宦游在四方,寄居咸阳。”[]这一段唱词,给出了张生的家境信息,以及张生的品行,听众通过演员这样唱便自然地了解了剧中人物的信息。
(二)莺莺自评
在王实甫笔下,莺莺算是一个敢于追求自由的人。她见了张生后,心生爱意,然而却不能和张生相见相恋,内心愁苦。第二本第一折中,【仙吕八声甘州】唱到:“恹恹损瘦,早是伤神,那值残春。罗衣宽褪,能消几个黄昏?”莺莺的这样一种状态,在作者的写作思维中,其实本来应该自己说出来,但是作者选择了让莺莺自述,借莺莺之口进行表述,那么,这样两段唱词,就形象地,尽致地给听众展示了莺莺害了相思病后的状态。这些唱词,较之当下的白话要经典很多,更能使我们当下读者体会到这种相思之苦。
(三)红娘自评
红娘的形象,在一般人看来,尤其是在作者当时的历史环境背景下,红娘作为小姐的丫鬟,应该是不敢自作主张的人,是“服务型”的人才。但是,在王实甫笔下,这个红娘却并不一般。她聪明、直率、耿直、不惧怕权威。第三本第一折中,【幺篇】唱到:“我虽是个婆娘有气志。可怜见小子,只身独自。恁的呵,颠倒有个寻思”。这些唱词,借由红娘自己的声口,传达出信息,使听众在自然之中就感受到了红娘这一人物形象。
二、人物互评
人物互评,在笔者看来,更是元杂剧演述形态的又一重要表现。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下,互评引发的听众响应要比自评多得多,因为别人的评价,从心理接受方面上来讲,更加为人们所重视。剧作家们选取了让剧中人相互评论的形式,效果明显。
(一)、主要人物对张生的评价
在第二本第一折中,听众借由莺莺的声口,听到了莺莺对张生的评价,【寄生草】中:“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问’”。[]这样一段评价,使听众知道了张生的相貌、性情、才学,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似乎比人物自述引发的回应更加强烈。第四折,红娘评价张生的人生,在【调笑令】中她唱道:“功名上早不遂心,婚姻上更反复吟吟”。[]红娘的这样一句简单的评论,听众却从中感受到无奈的深沉。
(二)主要人物对莺莺的评价
第一本第一折,张生在【上马娇】中评价道:“这的是兜率宫,休猜做了离恨天。呀,谁想这寺里遇神仙!”[]第三折【调笑令】中:“我这里甫能、见娉婷,比着那月殿里的嫦娥也不恁般撑。”[]在张生眼里,莺莺恰如神仙一般。莺莺这样的面容、姿态,从张生的声口中说出来,比作者自己叙述,听众的感受要深切得多。第三本楔子中,莺莺害了相思病,红娘在【仙吕赏花时】中,从侧面评论道:“俺姐姐针线无心不待拈,脂粉香消懒去添。春恨压眉尖,若得灵犀一点,敢可医了病恹恹。”[]红娘的侧面评论,形象地展现了莺莺的相思之苦,莺莺的这种情态,使听众感受深刻。
(三)主要人物对红娘的评价
第一本第二折中,张生在【小梁州】中评价道:“可喜娘的庞儿浅淡妆,穿一缟素衣裳;胡泠绿老不寻常,偷睛望,眼挫里抹张郎。”【幺篇】中,“我将小姐央,夫人怏,他不令许放,我亲自写与从良。”[]张生的这两段唱词,从侧面衬托出了红娘的貌美,也从侧面衬托了红娘的耿直性格。张生对于红娘,笔者认为,并没有儿女之情,有的只是发自内心的赞赏。
(四)主要人物对老夫人的评价
《西厢记》中的老夫人,笔者认为,我们当下社会中的广大父母身上仍留有她的影子。父母对于儿女婚姻的看法,似乎几千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对于老夫人,我们还应该全面对待。
第二本第一折中,莺莺在【天下乐】中唱道:“小梅香服侍的勤,老夫人拘系的紧,则怕俺女孩儿折了气分。”[]第二本第四折莺莺在【乔牌儿】中唱道:“老夫人转关儿没定夺,哑谜儿怎猜破;黑阁落甜话儿将人和,请将来着人不快活。”[]【离亭宴带歇指煞】中,莺莺又唱道:“毒害的恁么。俺娘呵,将颤巍巍双头花蕊挫,香馥馥同心缕带割,长搀搀连理琼枝挫。”[]对于老夫人的评价,大都来自莺莺,也许儿女对自己父母的评价更中肯,更直接。
三、作者点评
在剧本的演出过程中,作者是不上台的。他的评论、点评,还是通过演员借演剧中人来实现的。
第一本第三折中,张生和莺莺两人相识,相恋,相互爱慕,可是却不能走到一起,他们俩人的爱情,在起初是痛苦的。作者借张生之口,在【拙鲁速】中总结点评道。这段唱词,虽然是由张生唱出来的,但是,我们却从中感触到了作者的介入,作者思维的介入和作者对这段感情的评价。
第三本第一折中,作者借由红娘的声口,总结事端。【混江龙】中唱道:“谢张生申志,一封书到便兴师。莺莺君瑞,许配雄雌;夫人失信,推托别词。”[]唱出了之前孙飞虎围困,张生相救,二人相恋,老夫人反悔等信息,作者借红娘之声口让听众进行了回顾。
第四本第四折,作者借张生之口,评价了二人相思之苦及不渝之情,【折桂令】中,“想人生最苦离别,可怜见千里关山,独自跋涉。不恋豪杰,不羡骄奢,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第五本第四折,崔张故事有了结局。我们都知道,这个结局是作者自己安排的,是作者的主观愿望,体现了作者的思维框架。那么,作者的最终评论,仍然由演员代为述说。【双调新水令】中,张生自唱道:“张珙如愚,酬志了三尺龙泉万卷书,莺莺有福,稳请了五花官诰七香车。身荣难忘借僧居,愁来犹记题诗处。从应举,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清江引】中,“谢当今圣明唐圣主,敕赐为夫妇。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我们暂且不论王实甫最后思想表达的局限性,但笔者认为,他说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毕竟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开明性,体现了自由,自主性,具有时代意义。
综上所述,笔者从人物自评、人物互评和作者点评三个方面论述了《西厢记》中的评论艺术。这样的评论艺术,我们不能抛开元杂剧的“代言性”,更不能抛开其“演述性”。正是这种艺术手法的使用,才得以使因作者不能直接出面,借由演员舞台表演的剧作获得成功。
注释:
[1]陈建森著,《元杂剧演述形态探究》,南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2]【元】王实甫著,张燕谨,弥松颐校注,《西厢记新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页。以下《西厢记》引文,皆出自该书。
[3]第37页。
[4]第86页。
[5]第209页。
[6]第17页。
[7]第59页。
[8]第160页。
[9]第39页。
[10]第85页。
[11]第133页。
[12]第134页。
[13]第162页。
[14]第264页。
[15]第309页。
[16]第315页。
参考文献:
[1]【元】王实甫著.张燕谨.弥松颐校注.《西厢记新注》[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陈建森著.《元代戏曲本体论》[M].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陈建森著.《元杂剧演述形态研究》[M].南方出版社,1999年版。
[4]王万庄著.《王实甫及其西厢记》[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国维著.《宋元戏曲考》[M].中华书局,2011年版。
[5]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选.《郑振铎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