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版权
YOUTHLITERATOR COPYRIGHT
-
2025年05上总第901期
社长/总编辑:周贵玉
总 编 审:王长军
副 总 编 辑:刘思信
总编办主任:刘一鹤
编辑部主任:赵亚南
社 长 助 理:李晓玲
艺 术 总 监:宋 轲
编 辑:刘狄 张春梅 臧鑫
美 术 编 辑 :王志龙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213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3-1094/I
广告许可证:齐工商广字
23020040000026 号
主管: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
主办:黑龙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出版:齐齐哈尔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有限公司
社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胜利小区 5 号楼
邮编:161005
电话:0452-2429996
印刷:廊坊市伍福印刷有限公司
邮箱:qnwxj@vip.sina.com
国内发行:齐齐哈尔市邮政局
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399 信箱
邮发代号:14-26
发行方式:邮局订阅和自办发行
出版日期:每月8日,18日,28日
邮购:齐齐哈尔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有限公司发行部
本刊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蒙 王左泓 叶延滨 冯骥才
孙 莉 李曙光 李 琦 张抗抗
阿 成 常新港 梁晓声 韩 英
颜 楠
本刊声明
本刊作者文责自负,来稿不得侵犯他人版权,如有此类情况,本刊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本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因个别稿件原作者地址不详,请作者本人见刊后与本刊联系,以便寄发样刊。本刊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投稿后一个月内未收到回复,可另行处理。
《诗经》中的琴瑟文化意蕴
赵会莉 新乡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0
摘 要:琴瑟文化在我国历史源远流长,以《诗经》为发端,蕴含了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琴瑟作为《诗经》时代的乐器,在祭祀、宴饮和婚嫁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从《诗经》中有关琴瑟的篇目着眼,来探讨其在先秦社会的审美文化功能及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诗经》;琴瑟;文化意蕴
作者简介:赵会莉(1971-),女,汉族, 河南滑县人,新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和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1-000-02
《墨子·公孟》言:“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诗经》是可以和乐演奏的诗歌,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文本其实相当于今天说的歌词,所以说《诗经》和乐器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其中记载的乐器种类就多达26种之多。这里,主要探讨一下琴瑟在《诗经》中的审美文化功用及内涵。
一、琴瑟与周代祭祀文化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周人的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从《诗经》中出现的近30种乐器可以想到,周人是非常喜爱歌舞的。因此,他们从自身揣度,鬼神也应当喜爱歌舞,他们就以乐为主要手段来取悦神明,让这些神明来保佑国家的昌盛、子孙的繁衍、土地的丰收和生活的富足。《小雅·甫田》云“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它是一首农事祭祀诗。“田祖”,指的是神农氏。先民对发明农具、教民稼穑的神农氏充满了崇拜和感激之情,把自己丰收的农作物拿来祭祀神明给他们带来的福泽。贾公彦注疏:“前春孟月,以琴瑟及击其土鼓,以迎田祖先啬之神而祭之,所以求甘霖之雨,以大得我稷之与黍。”【1】先民弹起琴瑟,希望神灵会踏着美妙的音乐来到他们的身边,赐给甘露,保农作物丰收,人们生活才能安康。在这里,琴瑟是祭祀乐礼中的乐器,当然它们并不是最重要的乐器;钟鼓的地位在祭祀乐器的运用中要高于琴瑟,但它在祭祀的乐器中,却是不可替代的。琴瑟既然能够用于祭祀乐器,却绝无仅有的只有《小雅·甫田》一首呢?最主要的是,在当时各诸侯国在政治及外交场合往往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志。如在《国语》、《左传》中常常可以见到会盟、朝见、宴会上引诗抒怀、赋诗喻意,所谓“不学《诗》,无以言”,指的就是用《诗经》来应对,这也可以说是当时的惯例。正因为如此,编纂者认为琴、瑟是与“士”等阶层相匹配,是“乐心”的,而钟、鼓是“道志”的,是志趣的乐器。
在中国青铜时代,“祀”所用的祭器与青铜是密不可分的。青铜在祭器上的使用,是“贵族威权与节约规则的象征”{2}青铜钟的使用也表明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和权利的象征,也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够随意使用的。此外,钟的铸造还有宗教性的规定,铸钟还要举行衅礼,“新铸钟,杀牲以血涂其衅郗,因以祭之,曰衅”【3】。衅礼的目的是使器物取得神的合法性,将钟尊为神器,祭祀多用钟,也是先民期望钟鼓奏乐来祭祀神明,使他们能够帮助人们消除大灾大难,保护国家昌盛,人们五谷丰登。
二、琴瑟与周代的礼乐文化
周代的音乐不仅用于祭祀,周人的“礼”与“乐”也有很重要的关系。“治定功成,礼乐乃兴”,《鄘风·定之方中》云:“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卫文公率领臣民从漕邑迁到楚丘重建卫国都城,首先想到在宫室周围种上树木,种植榛树和栗树,这两种树的果实可供祭祀;种植了“椅桐梓漆”,这四种树成材后都是制作琴瑟的好材料。国家重建,百业待兴,而国家首先把琴瑟为代表的礼乐提到了日程上,可以想见琴瑟在礼乐中的地位是不可以小觑的。
相对于琴瑟“乐心”而言,它在《诗经》中更多地用来表达男女私情或者燕乐宾客。不同的音乐用于不同的对象和场合,不同的乐器使用者的身份也是不同的,都是要合乎礼制的。在《诗经》中的第一首千古传诵的爱情诗歌《周南·关雎》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情真意切的男子为了追寻“窈窕淑女”的爱情而不得,在“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煎熬和苦闷时弹起了心爱的琵琶来取悦自己心仪的姑娘,求得女子的芳心。
《小雅·常棣》中“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表达的是夫妻关系和谐融洽,就好像弹奏的琴瑟一样,都是丝弦类乐器,音质相似,二者合奏,音调一高一低,共同演奏出美妙动筒的音乐;这和夫妻之间,男主外女主内,夫唱妇随的美好的夫妻关系是何等相似呀。同样的诗歌还有《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恰似女的弹琴,男的鼓瑟,夫妇和美谐调,生活多么美好,赞美青年夫妇和睦的生活、诚笃的感情和美好的人生心愿。《小雅·车辖》云:“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描绘了新婚亲迎的场面,车夫驾着四匹高大骏马拉的马车,六条缰绳握在手中,就像在弹奏的琴弦一样,心里美妙无比,使人想到新人婚后幸福美满的生活,阴阳和谐,白头到老。《小雅·皇皇者华》中“我马维骐,六辔如丝。”“丝”,即琴瑟,也是用来借指马的缰绳,它们的喻意是相同的。
《小雅·鼓钟》这是一首描写聆听音乐、怀念君子的诗:“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诗人身处国运衰微的末世,听到“雅”、“南”之类的周朝这种盛世之音,自然会感慨今昔,悲从中来,因而就有追慕昔贤之叹。只有鼓钟、琴瑟、笙磬等乐器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才能演奏出合乎法度的音乐,那么当今的政治怎么可以荒废呢?表达的是作者对今日的政治的失望和讽刺。
诗人用琴瑟来比喻夫妻关系的和谐美妙,或以琴瑟遵守法度来合奏反证王政的荒乱。琴瑟也常用于在宴飨之礼,如《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宴会上,主人准备了丰盛的美酒佳肴,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宴会上仍可见到。更为重要的是琴瑟笙簧在宴会上齐奏来烘托宴会的气氛,给宾客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献上的是一顿精神大餐,同时也体现了宾主的高雅品位。“鼓瑟鼓琴,和乐且湛。”主人希望宾客和自己目标一致,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跟随自己,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三、琴瑟与周代的娱乐文化
琴瑟不仅用于祭祀和礼乐文化,它还是娱乐的重要工具。《秦风·车邻》中说“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今者不乐,逝者其耋”,传达的是与友人欢聚作乐的情景。他们是一对情投意合的朋友,一见面,就在一起弹奏吹打,亲密无间。古瑟二十五弦,可由两人同时弹奏,如果二人心意相通,便会音调律谐,合奏出如天籁般美妙的乐曲。瑟音袅袅如同仙乐,恍惚中让人忘怀得失忧愁。主人一再劝告着:今日会面要尽情欢乐,转眼间我们就会衰老,说不定哪一天会死去。这里所表现的及时行乐的思想。
《唐风·山有枢》中说“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 且以喜乐,且以永日。”这是一首讽刺贵族们及时享乐的诗,诗人借反语讽刺了剥削者拥有 “衣裳”、“车马”、“廷内”、“钟鼓”、“酒食”应有尽有,他却吝啬之极,舍不得享用。从贵族聚会鼓瑟来看,也反映了琴瑟亦是被贵族们视为重要的娱乐工具。
其实,研读《论语》,我们还可以发现有许多关于瑟的描述,如在《论语·先进》中:“子日:‘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日:‘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阳货》中“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琴瑟在先秦已经伴随着儒士的日常生活,孔子将乐和礼配合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方法,而瑟也是他进行诗教、乐教的重要工具。
周人对音乐的使用历史悠久并且很发达,琴瑟在先秦社会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在宗庙仪典和礼乐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功用,而且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琴瑟是那样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曾经演绎出了无数动人的乐章,流传着许多关于琴瑟合鸣的吟咏歌赋和美好的佳话故事散见于史册典籍之中,琴瑟合奏结良缘的美好佳话流传了千百年。诗人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吟出了“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心声。诗人钱起还有“二十五弦弹夜月”之句,这都说明了琴瑟不仅与人们的思想感情息息相关,更丰富像古代的士大夫,琴瑟不离身,没有一天不操弄,没有一天不聆听,性情与弦歌相通,借弦歌琴曲瑟韵陶冶情操。可惜今天琴瑟之乐因其过于古雅,逐渐衰落成为了历史必然。
参考文献:
[1]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2]郭沫若.十批判书•后记【C】.郭沫若全集•历史编【A】.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2670.
[4]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胡郁青.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简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李美燕.琴道与美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