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版权
YOUTHLITERATOR COPYRIGHT
-
2024年07上总第871期
社长/总编辑:周贵玉
总 编 审:王长军
副 总 编 辑:刘思信
总编办主任:刘一鹤
编辑部主任:赵亚南
社 长 助 理:李晓玲
艺 术 总 监:宋 轲
编 辑:刘 狄 蒋 芸 张春梅
臧 鑫 邢旭婷
美 术 编 辑 :姚淼 王志龙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213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3-1094/I
广告许可证:齐工商广字
23020040000026 号
主管: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
主办:黑龙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出版:齐齐哈尔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有限公司
社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胜利小区 5 号楼
邮编:161005
电话:0452-2429996
印刷:廊坊市伍福印刷有限公司
邮箱:qnwxj@vip.sina.com
国内发行:齐齐哈尔市邮政局
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399 信箱
邮发代号:14-26
发行方式:邮局订阅和自办发行
出版日期:每月1日,10日,20日
邮购:齐齐哈尔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有限公司发行部
本刊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蒙 王左泓 叶延滨 冯骥才
孙 莉 李曙光 李 琦 张抗抗
阿 成 常新港 梁晓声 韩 英
颜 楠
本刊声明
本刊作者文责自负,来稿不得侵犯他人版权,如有此类情况,本刊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本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因个别稿件原作者地址不详,请作者本人见刊后与本刊联系,以便寄发样刊。本刊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投稿后一个月内未收到回复,可另行处理。
山西太原窦大夫祠祈雨民俗研究
摘 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对雨水的渴望也就成为农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窦大夫被百姓视为雨神祀奉着,并建窦大夫祠来纪念他。笔者试图通过对窦大夫祠中遗存碑文的实地调查研究,重点介绍了窦大夫祠作为祈雨场所的历史渊源及窦大夫作为雨神受当地百姓敬仰的原因,详细论述了当时当地的祈雨活动、祈雨仪式以及祈雨活动中所体现的民俗信仰。以此来重塑祈雨习俗在民众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窦大夫祠;祈雨习俗;雨神
作者简介:张彩云,女(1989-),山西忻州人,研究方向:民俗学。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1-000-01
一.太原窦大夫祠概况
窦大夫名雠,为春秋晋国的大夫,封地在今天太原市古城村。其生年不详。窦大夫生前已经是个受人爱戴的贤士,拥有很高的声望,他曾在狼孟(今阳曲境内)凿渠治水,兴利除弊,在治水和抗旱方面对当地民众有一定的贡献,在后世生活中逐渐成了百姓崇拜的能祈雨造福的神灵,其庙宇也成为民众祈雨的场所。其祠现存于太原上兰镇,因祠依傍烈石山,当地人称“烈石神祠。”
窦大夫祠重建于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六月,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明清历代皆有修葺。庙宇创建时间不详,据庙内现存《福禄喜寿.英济侯庙重修碑记》云:“庙建不知始于何时,然旧碑载有宋元丰八年汾水淹没庙址,舍旧图新,其由来已久,历代修葺苦无碑碣可考。我朝乾隆十九年重修迄 又百年余矣。”[]碑中描述宋代庙宇被淹情况。庙内留存元、明、清历代碑刻18通,对当地的庙宇重修及庙会活动多有记载。
二、窦大夫祠碑刻中的祈雨民俗
上兰镇地处太原西北,气候较干燥,降雨量较少。面对枯地千里的旱灾,县里的官员就会亲自来窦大夫祠祀奉并进行祈雨活动。多数时候,他们的诚意会感动上天,因此而普洒甘霖。窦大夫祠中的碑文对官员祈雨活动也做了详细记录,如《冀宁监群朝列公祷雨感应颂》所载:“皇元至正之年,有若朝列公以必里杰帖木儿大王之邸驸马贵臣监牧于冀宁,每值时旱,必躬至英济侯祠下,有褥应马如是者三载矣。粤夫山川之灵固以御灾捍患为功,而吏之守斯民者,尤以民之天为重也。”[]碑文中记载了官员们亲自进行的祈雨活动,同时也歌颂了当地官员与民同甘共苦的竭诚之心,为民祈福,形成了一个以官员为主体的祈雨队伍,率领民众共渡难关,战胜灾害。
1.官民祈雨活动的仪式及过程
每逢久旱不雨,县官就会到窦大夫祠举行祈雨活动,当地百姓也会纷纷赶来烧香祈求,希望窦大夫显灵能普降甘霖。以求风调雨顺,来年五谷丰登。由于当地官员经常在此地为百姓祈雨,因此,也就形成了一种祈雨习俗。元、明、清时期的碑文对官员的祈雨仪式都有详细记载。明代的《列石祈雨感应碑》记载如下:“钦差镇守山西都督李公谦询于部,使者及藩臬诸公若群邑吏涓吉备礼,齐沐致祷于群城西北之列石祠,祠为赵简子臣窦鸣犊血食之所。屡著灵验而为群人所宗其地。…祠之右有池,灵泉浚发澄波湟漾,穹甲巨鳞出没于天光云影中隐显恍惚若有神。…惟圣朝深恤民,隐故居。官者咸以救资恤患为务,匪神之灵,亦安能转亢旱而为丰穰也哉。受神之赐旌于石,以报之礼也乃著其感应而后为之。”[]。
从碑文来看,明代窦大夫祠仍然是发生旱灾时的祈雨场所。主要记载了官员的祈雨活动,这次祈雨活动的参与人数较多,他们甚至带领自己的属下前来窦大夫祠举行祈雨祭祀仪式,,祭祀后还要设祷雨坛于藩城外,来祈求上天普降甘霖,造福于百姓。由此可以看出,官吏们对祈雨活动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显示出官民对窦大夫的敬仰,将他视作祈雨之神祀奉着。每年七月十五都在村子里唱戏酬神。
2.祈雨活动中所蕴含的信仰观念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龙视为是水神的化身,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就受到重视。然而,窦大夫则是一个由“贤人”向“水神”转变的实在人物,而非虚幻的事物。这就更增加了祈雨活动的真实性和可信性。雨神信仰体现了初民面对超人自然力的无奈,只好将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以求赐福与百姓。与其他祈雨习俗不同的是:窦大夫祠的祈雨活动并没有体现浓重的宗教色彩,而是对以人为载体的水神的信仰与崇敬。
窦大夫祠正殿中窦大夫像的两侧就是专门留给龙神的位置,据说,每年七月十五,当地百姓都要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还要请龙王的参加。龙自古就是威武、雄壮的象征,龙具有行云布雨的能力。人们面对天灾,束手无策,只好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神灵身上,以求实现大家的心愿,造福于百姓。
三、祈雨习俗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时至今日,在一些地区,祈雨活动仍然在持续。元、明、清时期,祈雨活动的意义在于解决老百姓的首要问题。现如今,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是首要问题,我们更应该吸取古人教训,学习借鉴古人的和谐思想观念,更加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将祈雨习俗遗留下来的精华,运用到我们的环境治理中来。近几年,政府仍旧重视对这些庙宇的重建工作,从未间断过修葺的步伐,更有一些富豪出资来修护。与此同时乡村民俗文化圈也随之兴起,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窦大夫祠不断进行维护和修葺,更好地保护了这一古文物,更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了窦大夫的精神,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关注。
注释:
[1]碑高276厘米,宽83厘米,侧宽19厘米,题额“福禄喜寿”,现存窦大夫祠正殿前廊下。
[2]碑高288厘米,宽83厘米,侧宽20厘米,现存山门东侧,保存完好。
[3]碑高274厘米,宽91厘米,侧宽26厘米,现存正殿前廊下,保存完整。
参考文献:
[1]孙涛《傅山与窦大夫祠》,《沧桑》,1998年第5期。
[2]王丽芳《民众求雨习俗的生态经济学思考——以山西民间求雨习俗为例》,《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6期。
[3]夏惠英《太原窦大夫祠》,《文物世界》,2008年第2期。
[4]曾洪立《“景以境出”的实践——山西窦大夫祠景区详细规划》,《中国园林》,2009年第5期。
[5]石国伟《山西岚县白龙庙碑刻考》,《中华戏曲》,2010年第1期。
[6]赵世瑜《从贤人到水神:晋南与太原的区域演变与长程历史——兼论山西历史的两个“历史性时刻”》,《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