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青年文学家杂志官方网站(唯一官方网站) 青年文学家编辑部投稿信箱:qnwxj@vip.sina.com  

期刊版权

YOUTHLITERATOR COPYRIGHT

2025年05上总第901期

社长/总编辑:周贵玉  
总   编   审:王长军  
副 总 编 辑:刘思信  
总编办主任:刘一鹤  
编辑部主任:赵亚南  
社 长 助 理:李晓玲  
艺 术 总 监:宋 轲 
编 辑:刘狄  张春梅  臧鑫            
美 术 编 辑 :王志龙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213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3-1094/I  
广告许可证:齐工商广字 
23020040000026 号  
主管: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  
主办:黑龙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出版:齐齐哈尔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有限公司  
社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胜利小区 5 号楼  
邮编:161005  
电话:0452-2429996  
印刷:廊坊市伍福印刷有限公司  
邮箱:qnwxj@vip.sina.com 
国内发行:齐齐哈尔市邮政局  
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399 信箱  
邮发代号:14-26  
发行方式:邮局订阅和自办发行  
出版日期:每月8日,18日,28日  
邮购:齐齐哈尔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有限公司发行部  
本刊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蒙 王左泓 叶延滨 冯骥才 
孙 莉  李曙光 李 琦 张抗抗
阿 成 常新港  梁晓声 韩 英  
颜 楠  

本刊声明  
    本刊作者文责自负,来稿不得侵犯他人版权,如有此类情况,本刊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本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因个别稿件原作者地址不详,请作者本人见刊后与本刊联系,以便寄发样刊。本刊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投稿后一个月内未收到回复,可另行处理。 

目前的位置:首页>> - 外国文学 >> 简述德国中世纪骑士恋歌
外国文学

简述德国中世纪骑士恋歌

发布时间:4/15/2014 2:15:56 PM | 浏览次数:463次
                       张理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
  摘  要:骑士恋歌是中世纪德国诗歌创作的主要类别,它特殊的题材模式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特点和社会制度。通过对德国中世纪骑士恋歌发展脉络的梳理,可以总结出一条从单纯模仿到创新,从矫揉造作到融入真情实感的历史轨迹。尽管题材单一,但其中不少诗作闪现的创作智慧使其成为德国文学的瑰宝。
  关键词: 德国;中世纪;骑士恋歌
  作者简介:张理明,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德语教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1-000-03
  德国中世纪骑士恋歌(Minnesang)属于施陶芬王朝时期,发展于12至13世纪。 “Minne”在中古高地德语中的意思是爱,这里特指骑士对地位高的贵妇人的爱。“Sang”表明这种诗是要带着曲调唱出来的,并有乐曲的伴奏,常用的伴奏乐器有小提琴、竖琴、长笛、风笛等。骑士恋歌的主要创作者为中世纪的骑士阶层,在宫廷举行庆典时,由骑士演奏自己创作的情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借情歌对到场的贵妇表达无限的仰慕和渴求。通常,骑士的逐一登台唱诵还带有竞争比赛的意味。
  虽然由于当时的记谱方式与现在不同,大部分曲调已经流失,但中世纪骑士恋歌的歌词还是通过大量手抄本得到搜集和保留。其中最重要的有: 1. 《小型海德堡歌集手抄本》(Die kleine Heidelberger Liederschaft),13世纪末产生于斯特拉斯堡。2. 《魏因加特纳歌集手抄本》(Die Weingartner Liederhandschrift),1300年左右产生于康斯坦茨,这个抄本中还收录了诗人画像。3. 《大型海德堡歌集手抄本》(Die große Heidelberger Liederhandschrift),产生于14世纪初期的苏黎世。这个集子也被称为《马内赛手抄本》(Manessische Liederhandschrift),它的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价值,其中的编排按照诗人地位的高低,因苏黎世马内塞家族而得名。
  德国骑士恋歌的起源比较模糊,大致可知的是十二至十四世纪,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抒情诗声名传到法国北部,并逐渐把影响力扩转到了上莱茵地区。
  骑士恋歌的发展与骑士制度的兴起紧密连接。公元732年,法兰克王国的公相对采邑制进行了改革,把原来对土地无条件的分封改为有条件的分封。从国家分得土地的人,都要对国家服骑兵役。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具有封建特权的骑士阶级。从小时候起就接受严格的训练是成为骑士的必备条件。这些训练就包括在有权势的领主家中向女主人学习各种宫廷礼节和讨好女士的本领,吟诵情歌是其中一种。随着霍亨史陶芬王朝的繁荣兴盛,德国的骑士文学也作为这种特定制度的产物繁荣发展起来。
  德国骑士恋歌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150年至1170年为前期。1170年至1230年以后为德国骑士恋歌发展为宫廷骑士恋歌的阶段。
一、早期骑士爱情诗
  早期德国的骑士恋歌没有表现出与普罗旺斯抒情诗的任何直接联系和接触,生长于德国本土,原汁原味。代表流派是“多瑙河派”,因这一派的诗人多是居住于多瑙河流域的骑士而得名。其中最著名的诗人有库伦贝格尔(Kürenberger)和艾斯特的迪特玛(Dietmar von Aist)。
1.库伦贝格尔
  库伦贝格尔是奥地利人,他的诗语言明快,最著名的诗名叫《鹰之歌》。歌词是:
          我饲养了一只鹰,已有一年多。
          我按照我的愿望,把它饲养
          并且把金线缠在它的羽毛上,
          它飞上高空,飞向四方。
          我看着那只鹰在空中翱翔,
          金丝线一直缠在它的脚上,
          它的羽毛闪烁着金红色光芒;
          愿上帝把有情人送到同一个地方。[]
  这显然是一个女子的独白,她叙述了自己如何饲养了一只鹰以及鹰如何飞向远方。诗人在这里用鹰借指女子的离去的情人。女子用自己的温柔和耐心调教了本来桀骜不驯的鹰一般的男友,终于使他成为自己中意的样子,并在他身上留下印记(“并且把金线缠在它的羽毛上”)。不料男友却突然要离开自己,到远方去,女子在地面上仰望在空中自由翱翔的鹰就像遥望渐行渐远的意中人,无奈和悲伤表露无遗,只能祈祷上帝让有情人厮守在一起。关于此处女子的情人离开的原因,有观点认为是男子要参加十字军的远征,这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库伦贝格尔在这首小诗中以女性的视角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流露出真挚的感情。
2.爱斯特的迪特玛
  爱斯特的迪特玛是“多瑙河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的情歌中的爱情仍然是侧重男女平等和真情实感,基本不反应骑士对女主人的服务关系。承接上面中世纪骑士诗歌“鹰”的母题,他写过一首呼应之作,诗中叙述一位女子孤立于荒原上,守候张望着自己的情人,这时她看到那只鹰,于是感叹鹰可以自由飞翔,在林中择木而栖,自己也要像鹰一样自由挑选情人,不受束缚,只是那些贵妇出于嫉妒对她加以阻挠,她对此感到愤愤不平,认为自己只是追求自己的爱情,并没有抢夺她们的爱人。
  这里的鹰隐喻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与之后的宫廷骑士爱情诗相比,这首诗表现出巨大的差别:1. 以女性为主观体验者;2. 男性并没有匍匐在宫廷贵妇的脚下献殷勤,反而成为受到追逐的目标;3. 语言朴实,没有夸饰。更可贵的是,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自由独立的爱情精神。
  上述两位多瑙河派诗人的骑士情歌反映出这一时期骑士情歌表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体验得到的真实情感,还不带有宫廷的性质,诗作中基本不带宫廷元素,因此在文学史上也被称作“宫廷时期前的骑士爱情诗”(vorhöfischer Minnesang)
二、宫廷骑士爱情诗
  宫廷骑士爱情诗在德国大概经历了“模仿——融合创新——衰落”这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170年——1190年)
      如前文所述,骑士情歌是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一路北上,最后影响到整个德国的。其中对这种诗歌形式的引入和推广做出主要贡献的德国诗人有下莱茵地区的费尔德克的海因里希,中莱茵地区的豪森的弗里德里希以及瑞士人菲尼斯的鲁道夫。他们所代表的流派叫做莱茵河流派。
(1)豪森的弗里德里希
     豪森的弗里德里希生活于12世纪中后期,他一直坚定地站在巴巴罗萨大帝的周围,忠诚效力,多次随其参加远征,1190年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因坠马而死。《魏因加特纳歌集手抄本》和《马内赛手抄本》中收录了他的53节诗作。如果说库伦贝格尔这一派的诗人还秉持乡土特色,并主要从德意志传统神话和传说中汲取养料,那么豪森的弗里德里希则是有意识地把目光投向在宫廷情歌方面发展更为成熟的西方邻国。他的情歌中充满了对贵妇冷酷无情的哀诉和对爱情不可得的绝望,在无限悲伤的旋律中描绘出一个对女主人始终不渝的坚贞的骑士形象。《甜言蜜语》(“Diu süezen wort”)就是这样一首典型的宫廷情歌,在这首诗中他吟唱道,上帝能赠予人的一切优点,他都在他的女主人身上看到, 她的美和高贵独一无二,和谐一体。尽管要为此赎罪忏悔,他的心仍然别无所求。痛苦咬噬他的心,但愿女主人不要再骄傲地无视这一切。
  这首诗结构精巧,采用了源自法国的有五到十诗节的抒情诗体(Konzone),极言女主人的完美,并强调出自己的痛苦和绝望。豪森的弗里德里希的这种对法国抒情诗的借鉴开启了德国宫廷情歌的一个新阶段,其中包含这样一些内容特征:1. 情歌的主题是以分封采邑制度为基础的“典雅爱情”(hohe Minne),即诗中所表达出的爱并不是诗人真正的个人情感体验,而是为了特定庆典场合的需要以及对女主人的服务。2. 尽管“服务”常常得不到“报酬”,骑士还是要保持克制(Maßhalten)和勇敢。3. 把对女主人的爱精神化。豪森的弗里德里希对以后的菲尼斯的鲁道夫、哈格瑙的莱玛等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甚至有人称他们是“豪森派”。
2.第二阶段(1190年到1230年)
  这一阶段是德国宫廷恋歌的鼎盛阶段。德国宫廷骑士诗人们开始摆脱单纯的模仿,走向自我创作,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把德国宫廷恋歌推向顶峰的骑士诗人有莫伦根的海因里希、约翰斯多尔夫的阿尔布莱希特、哈格瑙的莱玛、奥埃的哈尔特曼和埃申巴赫的沃尔夫拉姆。其中的代表是莫伦根的海因里希和哈格瑙的莱玛。
(1)莫伦根的海因里希
  莫伦根的海因里希也曾在施陶芬宫廷服务。诗歌主题也大多描写骑士对女主人得不到的“报酬”的“服务”。 在《Wüsste ich, ob es verschwiegen bleiben könnte》中,他写道,“谁把我的心掰成两半,就会看到我女主人的美丽,她的美丽通过我的眼睛直达我没有门的心房。”这一把爱人或其形象锁在(关在)心中的表述在德国恋歌中非常多见,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母题,最令人耳熟能详的就是那首《Dû bist mîn, ich bin dîn》(你是我的,我是你的),《围城》中苏小姐的“诗作”即抄袭于此[],有趣的是,小说中的中文版本还是杨绛翻译的,且故意模仿出一种矫饰俗气的口吻。[]
(2)哈格瑙的莱玛
  哈格瑙的莱玛居住在维也纳的列奥帕德六世的宫廷中。他的诗歌注重反思,强调精神化,回避过于强烈的情感,因而最纯粹地反映了德国骑士宫廷恋歌的“hohe Minne”。
  在《Ich wirbe umbe allez》(ich bemühe mich um alles)中,他在每个诗节中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第一节中把他心目中的女皇和“普通”女性对比,她们与完美的她博弈,只能被一招“将死”,毫无还手之力;第二节中对比了他的身体和心灵对他发出的不同指令,身体让他退而求其次,找别的女人做恋人,而心灵要他忠贞不渝,他是为了女主人而生的,即使与整个世界为敌,他也不退却。第三节中形象描绘了爱的冲动和克制。骑士有亲吻女主人的芳唇的冲动,若真能实现,他将偷偷带着这个吻,永远地将它藏起来;但这时,诗人理智冷静的特点显现,他想到自己倾慕的女主人会厌恶他的冒昧大胆,所以他又说,如果这样的话,他要把这个吻完璧归赵。第四、第五节对比自己的海枯石烂和女主人的不理不睬。
  从这首诗中就可看出诗人反思、理智的特点,与莫伦根的海因里希生动、明快、具体的诗风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
三、瓦尔特封弗格尔瓦德(Walter von Vogelweide)   
  瓦尔特封弗格尔瓦德是在德国宫廷恋歌衰落阶段诞生的一位伟大诗人,出生于1170年左右,在世时已经是著名的德国抒情诗人,其影响延续了整个中世纪,后来经过瑞士学者博德默等人的重新发现再次得到重视。他曾生活在维也纳奥地利大公的宫廷中,后于弗里德里希公爵去世后离开,成为了职业的吟游诗人。他创作的诗歌题材广泛,涉及爱、伦理道德、宗教、政治等多个主题。他早期师从上文提到的哈格瑙的莱玛学习诗歌创作,因此也写了不少隶属“高雅情歌”体系的爱情诗。 后来他越来越质疑莱玛等人在情歌中歌颂的“高雅爱情”,其中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本质与他本身的性格、出身和经济地位都格格不入。这种矛盾越加强烈,直到后来演变成一场师徒间的文学争论(Reimarfehde),从此两人分道扬镳。他在漫游时达到了创作的高峰,创作了大量骑士情歌和政治格言诗。晚年主要是回顾人生历程和总结经验教训。
  弗格尔瓦德的代表作是《菩提树下》。全诗如下:
在草原里面,/菩提树下,那里是我俩的卧床,/你可以看见/采的草和花,/在那里铺得多漂亮。/森林外的幽谷里,/汤达拉达,/夜莺唱得多甜蜜。/我走到了/草地上溜达,
  我的恋人已先我莅临。/他欢迎我叫道:/高贵的女主人啊,/以想起,我总是感到高兴。
  他吻过我?真数不清,/汤达拉达,/瞧,我这红红的嘴唇。/他于是采来/无数鲜花,
  把富丽的卧床铺好。/要是有谁/经过时看到我/他一定捧腹大笑。/他将会看到,我,
汤达拉达/枕着蔷薇花儿酣卧。/要是有人看清/我身边躺着他,/(这可不行!)真叫我羞答答,/但愿没有任何人/会知道我俩/所干的事情,除了我和他/以及一只小鸟,/汤达拉达,/小鸟不会说给人知道。[]
  这首诗是一个女性的口吻叙述了恋人相聚的欢乐。读者对这一女性的情况一无所知,作者对她的名字、外貌、年龄等都没有做任何交代,这也是骑士恋歌的特点之一。而读者其实也不需要知道这些,因为这首情歌的主题是爱所带来的欢乐,这种恋爱中的人幸福欢乐的感觉已经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诗中的叙述者的口吻天真纯朴,感情真挚,她所处的环境,也是田园牧歌式的。全诗共四段,每段九个诗行。第一段诗人描写了恋人相聚的场所;第二、第三段讲述两人相聚时的情景,最后写出女主角的娇羞之情,颇有自我调侃的意味。
  这首诗很具有代表性,从中可以看到,弗格尔瓦德式的情歌突破了很多骑士情歌的界限,其中包括:1. 比起之前骑士诗人的含蓄,他并不避讳描写感官之爱。2. 恋爱的男女双方在恋爱关系上是平等的,没有地位阶级之分,而其中的女方也是具象的个体,不同于之前宫廷骑士情歌中的脸谱化的贵妇形象。但他并不是完全把地位较低的女性作为其情诗的主体,他改变的是宫廷贵妇在骑士情诗中的垄断地位,因此在他的诗里,恋爱的女方在社会阶层方面是多样化的,无法一言以蔽之。3. 基调是欢乐的。在他的诗中,骑士重拾尊严,不再为得不到女主人的理睬而幽怨自责,对爱的追求也更加现实而积极。
  尽管把目光转向了平民百姓,但弗格尔瓦德仍然坚持其诗歌格调的高雅。他所提倡并实践的是“mâze”的概念,意思是“适中,回避极端”,他否认自己的诗因为涉及到较低阶层女性的爱情就流于“低俗”。他完美地把情感的真实自然与宫廷情歌的高雅结合,因而成为当时最优秀的诗人。
注释:
[1]引自范大灿主编《德国文学史》(第一卷),南京,2006年12月,第90页
[2]见钱钟书《围城》,三联书店,2002年5月,第79页
[3]同上,第383页
[4]引自王炳钧主编《德语学习》,2007年第五期,第19—20页
参考文献:
[1]Beutin Wolfgang u.a. (Hrsg.): Deutsche Literaturgeschichte Von den Anfängen bis zur Gegenwart. J. B. Metzler Verlag. Stuttgart . 2008
[2]Reich-Ranicki Marcel (Hrsg.): 1000 Deutsche Gedichte und ihre Interpretation. Bd. 1. Insel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94
[3]范大灿主编:德国文学史(第一卷),译林出版社,南京,2006年11月
[4]王炳钧主编:德语学习,2007年第五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
[5]钱钟书:围城,2002年5月第一版,三联书店,北京
上一条: 马斯洛理论视角下《蝇王》中人性的黑暗
下一条: 解读自然意象在《占有》中的作用
qnwxj.com 关注微信公众号
期刊邮寄单号
点击查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