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青年文学家杂志官方网站(唯一官方网站) 青年文学家编辑部投稿信箱:qnwxj@vip.sina.com  

期刊版权

YOUTHLITERATOR COPYRIGHT

2025年05上总第901期

社长/总编辑:周贵玉  
总   编   审:王长军  
副 总 编 辑:刘思信  
总编办主任:刘一鹤  
编辑部主任:赵亚南  
社 长 助 理:李晓玲  
艺 术 总 监:宋 轲 
编 辑:刘狄  张春梅  臧鑫            
美 术 编 辑 :王志龙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213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3-1094/I  
广告许可证:齐工商广字 
23020040000026 号  
主管: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  
主办:黑龙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出版:齐齐哈尔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有限公司  
社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胜利小区 5 号楼  
邮编:161005  
电话:0452-2429996  
印刷:廊坊市伍福印刷有限公司  
邮箱:qnwxj@vip.sina.com 
国内发行:齐齐哈尔市邮政局  
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399 信箱  
邮发代号:14-26  
发行方式:邮局订阅和自办发行  
出版日期:每月8日,18日,28日  
邮购:齐齐哈尔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有限公司发行部  
本刊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蒙 王左泓 叶延滨 冯骥才 
孙 莉  李曙光 李 琦 张抗抗
阿 成 常新港  梁晓声 韩 英  
颜 楠  

本刊声明  
    本刊作者文责自负,来稿不得侵犯他人版权,如有此类情况,本刊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本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因个别稿件原作者地址不详,请作者本人见刊后与本刊联系,以便寄发样刊。本刊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投稿后一个月内未收到回复,可另行处理。 

目前的位置:首页>> - 古典文学 >> 略论唐诗里的黄河及其意象
古典文学

略论唐诗里的黄河及其意象

发布时间:12/20/2020 10:46:40 PM | 浏览次数:206次
张强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济源 459000)
摘要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璀璨的诗河,与唐诗有着不解的情缘。诗人们借黄河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黄河在诗人的笔下内涵深广,气象万千。黄河,既是自然之景,更是骚人墨客们主观情感的表现载体,景由心造,言为心声,诗如其人。
关键词 :黄河 ;唐诗 ;意象 ;黄河文化
作者简介 :张强(1970-),男,汉族,河南南乐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基础课教学与研究。
[ 中图分类号 ] :I20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2-2139(2020)-30-055-02
  黄河,华夏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她千折百回,九曲连环,她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她生生不息、万古奔流。唐诗,浩如烟海,灿若星辰,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在历史的长空中,大唐帝国的疆域内,李白、王维、王之涣等诗人来到了黄河边,这条大河跃入他们的眼眸,这世间就有了美丽的相遇。 时间会飘远,岁月会流失,但记忆会定格,美好会永存。
一、唐诗中出现的黄河
  黄河在唐诗中频繁出现。郑州大学“全唐诗库”,一共收录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诗作四万二千八百六三首,在诗库“内容检索”栏下输入“黄河”一词,共发现 206 个条目,分属作者整整 100 人,其中一人姓名不详 ;在“题目检索”栏下输入“黄河”,可发现 16 条,其中含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杜甫《黄河二首》。在这百名作者当中,既有唐明皇李隆基,又有不明姓氏者,更有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仙、诗圣、诗王、诗佛、诗豪、诗囚、诗鬼的大家巨擘。若以写作数量来算,李白当名列榜首,接下来是白居易、高适、杜甫、孟郊、姚合、贯休、李商隐、刘禹锡、王昌龄、岑参、李贺、贾岛、王维、王之涣等人。
  在“搜韵诗词门户网站”,键入关键词“黄河”,可搜到唐诗中含有“黄河”字样的句子 208 个,其中绝句 28 首,律诗 63 首。键入同一关键词,可检索到 28 个诗题。若根据作者名称进行搜索,李白名下可搜到 22 首,杜甫 7 首,白居易 9 首,王之涣两首,王维 3 首,刘禹锡 4 首。依然李白最多。
  需要注意的是,以“黄河”之名进行搜索,难免会有所遗漏,因为在诗人笔下,黄河可能会被替之以其他名称,如河,大河,浊河等等,但它们是否确指黄河仍需甄别。因此,要搞清楚唐诗中的黄河到底有多少,还需付出努力。尽管如此,当读起李白的《将进酒》、《行路难》、《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 • 其一》,王维的《使至塞上》,刘禹锡的《浪淘沙 • 九曲黄河万里沙》等等,仍不由让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一条大河,引众多诗家望而兴叹,吟咏不倦,是这条河生动了这些诗,还是这些诗扬名了这条河?无论如何,唐诗,黄河,一旦在历史的时空中交汇,便惊艳了岁月,灿烂了星空。河在诗里肆意地流淌,诗在河岸长久地流传。黄河助长了诗人的豪情,诗人歌唱着黄河的气魄。千百年后,透过这些或豪迈或沉雄或伤感的诗篇,人们依然能触摸到诗人笔下古老黄河的脉动,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大美黄河,美在其波澜壮阔,美在其蜿蜒曲折,美在其奔流不息,美在其刚中带柔。正如晚唐诗人薛能笔下的《黄河》,“何处发昆仑,连乾复浸坤。波浑经雁塞,声振自龙门。岸裂新冲势,滩余旧落痕。横沟通海上,远色尽山根。勇逗三峰坼,雄标四渎尊。湾中秋景树,阔外夕阳村。沫乱知鱼呴,槎来见鸟蹲。飞沙当白日,凝雾接黄昏。润可资农亩,清能表帝恩。雨吟堪极目,风度想惊魂。显瑞龟曾出,阴灵伯固存。盘涡寒渐急,浅濑暑微温。九曲终柔胜,常流可暗吞。人间无博望,谁复到穷源。”
二、唐诗中黄河的意象
  黄河写入唐诗,诗家借水抒情,托河言志,这条大河被人们寄予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了唐诗中一个历经千年而不朽的经典意象。
  所谓意象,即为表意之象,或者说是意中之象,是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形象。对于诗人而言,它是客观物象经过其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是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作品内容的重要载体。早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意象一词即被提及。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 • 神思》里曾有言“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唐代诗人兼诗论家司空图也说 :“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明朝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文艺批评家、诗论家胡应鳞则直言不讳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诗歌十分注意意象的功用,而大千万物凡入诗则必由作者赋意于形,注入主观情感。下面试就一些广为传诵的唐诗中的黄河意象加以简略分析。
  诗仙李白,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民间知名度最高的诗人之一。他写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他的诗语言清新明畅,情感强烈执著。在他笔下,黄河天际而来,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李白人生后期经历了著名的“安史之乱”,这是一场破坏祖国统一的叛乱,它给黄河沿岸,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人民带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诗人以极大的愤概,勾画了叛军的凶残嘴脸,深刻地揭露了以安禄山为代表的分裂割据势力破坏祖国统一,践踏祖国大好河山的恶行。如“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北土行》),说安史叛军像凶猛的大鲸鱼对黄河两岸百姓的暴行,也像吃人的凿齿占领了洛阳,他们沿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迫使人民流离失所。他又用惊心动魄的诗句倾写出满腔悲愤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北风行》)。他希望唐朝大军迅速平定叛乱,“将军发白马,应节渡黄河”(《发自马》),实现“春草生黄河”的安定局面,并决心随唐朝大军“鸣鞭走马凌黄河”,打击安史叛军,收复被叛军占据的黄河中下游一带,决心为平定分裂叛乱战争,恢复祖国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
  根据检索的结果,诗圣杜甫笔下有三次直接写到黄河,分别是《黄河二首 • 其一》,《黄河二首 • 其二》和《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 • 其二》,这些虽不是他的代表作,但“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 等句子也深刻反映了时代的风貌,鲜明表现了他疾恶如仇、忧国忧民的思想。另外,一般认为,他的叙事诗《兵车行》中“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和《戏为六绝句 • 其二》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里面所说的“河”都是黄河。
  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两首“黄河”诗均脍炙人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仅仅二十个字便将黄河的壮阔辽远、绵延不绝描写得淋漓尽致,全诗又由景入理,极富教育意味。全诗短小精悍,妙绝千古。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作者又用大笔写意的手法,首先描绘出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紧接着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悲壮的情感,二者情景交融,引人遐想,耐人寻味。
  提起王维的《使至塞上》,人们恐怕马上会想到其中的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仅用一特写镜头就表现了黄河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也显露出作者本人的豁达情怀。
  由于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故而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等人笔下的黄河意象各有不同,但皆各成其妙。综合来看,唐诗里面的黄河意象可归纳如下 :
“水”天相连、“水”天共融的理念。无论是李白的“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之水天上来”,还是晚唐诗人张蠙的“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抑或是诗豪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都体现出古人对于黄河之水与天上银河相接的观念。这种观念的背后,一方面为黄河的来源增添了某种朦胧神秘之感,同时还描绘出天地连绵悠长、万物生生不息的意蕴。
  心意难平的愁绪。世事艰辛,人生自古多磨难,“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这是诗人罗隐借吟黄河表现对当时黑暗政治的愤慨与不平 ;“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天高不可问,掩泣赴行舟”这是崔曙因见亡友之诗而抒发的个人感悟 ; “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这是王昌龄在说征夫之苦、思妇之怨 ;“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这是白居易在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幸。诗人心中的愁苦说与谁听?滚滚的黄河脚步不停,只有阵阵的涛声似在回应。
  恢弘博大、气吞山河的胸怀。黄河一泻千里,落天走海,深深震撼着诗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黄河一路翻山越岭,过草地,越平原,奔腾咆哮,东流入海,而置身于大唐帝国开拓进取时代氛围里的诗人们也渴望发奋图强、建功立业。即使“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但他们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桀骜不驯、慷慨雄壮、激昂豪迈的黄河,一如那个时代的诗人。
三、结语
  黄河入诗,由物质而精神,由具体而抽象,经李白、杜甫、王之涣、王维、王昌龄、刘禹锡等大家的艺术加工而意象分明,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沧海桑田,黄河亘古不息 ;岁月变迁,唐诗万古流芳。大浪淘沙,流水带走了泥沙,带不走的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脊梁。唐朝诗人,将黄河写入文字,将黄河精神融入生命之中,黄河意象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逐渐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黄河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郑州大学全唐诗库.http://www3.zzu.edu.cn/qts.
[2]搜韵诗词门户网站.https://sou-yun.cn.
[3]邓海燕.唐诗中的黄河[J].《生态文化》,2015,
(6):28.
[4]苏伟康.浅谈唐诗中的江河意象[J].《大众文艺》,2013,(18):40.
上一条: 没有了
下一条: 朱元璋其实是个“畅销书”作家
qnwxj.com 关注微信公众号
期刊邮寄单号
点击查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