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版权
YOUTHLITERATOR COPYRIGHT
-
2024年07上总第871期
社长/总编辑:周贵玉
总 编 审:王长军
副 总 编 辑:刘思信
总编办主任:刘一鹤
编辑部主任:赵亚南
社 长 助 理:李晓玲
艺 术 总 监:宋 轲
编 辑:刘 狄 蒋 芸 张春梅
臧 鑫 邢旭婷
美 术 编 辑 :姚淼 王志龙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213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3-1094/I
广告许可证:齐工商广字
23020040000026 号
主管: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
主办:黑龙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出版:齐齐哈尔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有限公司
社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胜利小区 5 号楼
邮编:161005
电话:0452-2429996
印刷:廊坊市伍福印刷有限公司
邮箱:qnwxj@vip.sina.com
国内发行:齐齐哈尔市邮政局
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399 信箱
邮发代号:14-26
发行方式:邮局订阅和自办发行
出版日期:每月1日,10日,20日
邮购:齐齐哈尔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有限公司发行部
本刊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蒙 王左泓 叶延滨 冯骥才
孙 莉 李曙光 李 琦 张抗抗
阿 成 常新港 梁晓声 韩 英
颜 楠
本刊声明
本刊作者文责自负,来稿不得侵犯他人版权,如有此类情况,本刊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本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因个别稿件原作者地址不详,请作者本人见刊后与本刊联系,以便寄发样刊。本刊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投稿后一个月内未收到回复,可另行处理。
以《红楼梦》译本为例分析中外对红色的理解差异
王耘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的不同,即使是相同的颜色在不同的语言中存在着理解差异。《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描绘了我国十八世纪封建社会的兴衰和人物沉浮,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部巨作被很多名家翻译成英文广为流传,而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杨宪益夫妇的The Dream of Red Mansion和David Hawkes所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最为人所称道。从这两个译文的对比中就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差别。《红楼梦》中包含了大量的色彩词汇,使小说所表达的画面更丰富饱满,凸显出富庶人家的地位。红色是贯穿整部书的关键词汇,而且从书名《红楼梦》中就可略知一二。杨宪益夫妇的《红楼梦》译本以及霍克斯的译本中就能找到红色翻译处理的方法不同。本文旨在分析两种译本中对“红色”翻译的差异找出中西对红色理解的不同。
关键词:红色; 文化差异; 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王耘 ,女,1989年8月生,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1-000-01
1、汉语中“红”的字面意义
“红”在中国历史中被广泛使用。中国人喜欢在很多场合使用红色。它通常和勇气,快乐,忠诚,吉祥,尊贵,成功,财产,财富和繁荣紧密相连。在中国人的婚礼上,红色更是作为主题色遍布各个角落。“红”通常在中国文化中和“火”相连。火作为五行之一,代表着力量。华夏民族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的民族。火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刀耕火种的文明也得以发展。因此,与火相连的红色也被华夏民族认为是吉祥的颜色流传至今。
2、英文中“红”的字面意义
在西方文化中,“红”通常和血相连,代表着暴力、血腥和危险。红色通常是罪恶、激情的象征。这些负面消极的意义从古时就已经流传开来。基督教信奉的《圣经》中曾提到:“你们的罪虽像红,必变成雪白。”其渊源在于在最后的晚餐,耶稣递了一杯酒给他的弟子,并说:这是我的血,这是用来赎清人们的罪行。之后他被带走并钉死在十字架上,
可见红与罪恶紧密相连。中世纪时不同的宗教团体因信仰不同经常展开争斗,死伤无数。因此红与血液,牺牲,殉难等否定意义联系起来。红代表消极意义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比如霍桑1850年的作品《红字》中,描述女主人公因在新英格兰新教徒社区通奸,她的罪恶被以红色“A”缝在胸前的衣服上,以示惩戒。另外一个例子是短语“caught red-handed”,意为“人赃俱获”。因为罪犯在现场被抓到时手上还留着谋杀溅到的血。可见红和罪恶密不可分。
3、鉴于中西方对红色的理解不同,杨宪益和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红的颜色时也有差别。
(1)首先最为显著的区别便是《红楼梦》书名的翻译。
杨宪益: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
David Hawke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杨宪益的The Dream of Red Mansion是根据《红楼梦》的字面意义直接翻译得来。 所谓红楼梦,就是在红楼做的一个浮华的梦。通过梦境中种种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映衬梦醒后荒凉落魄的人生窘况。而且红色在中国是繁华富贵,地位显赫的象征。由此杨宪益翻译成The Dream of Red Mansion在我们看来是符合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的。
David Hawkes直接翻译成The Story of the Stone,直接回避了字面意义中的红色,而是采用意译的方法。其翻译出处也是有根据的,因为《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霍克斯有意规避红的翻译也是考虑到西方读者的文化背景。红在西方多代表着暴力、血腥、罪恶等诸多负面的含义。如果直接翻译为“red”恐怕会引起西方读者的误解,以至于无法真正欣赏《红楼梦》原文真正的精髓所在。而且,翻译成The Story of the Stone也可以吸引西方读者的阅读兴趣。
(2)台阶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 (第四十一回)
Several maids dressed in red and green rose from the terrace. (杨宪益)
Some gaily dressed maids were sitting on the steps of the main building opposite. (Hawkes)
例子可以看出,杨宪益直接把“穿红”翻译为”dressed in red”。将red与红色直接对应。无需因为红色的避讳而更改英文词汇。而霍克斯直接翻译成“gaily dressed”, 即穿着鲜艳颜色的衣服,巧妙地避开了“red”, 避免使西方读者联想到红色的消极含义以曲解原文,且较好地诠释了原文内容。
(3)对于主人公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两种版本的译文也是各有千秋。
杨宪益:Happy Red Court
David Hawkes: 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
杨宪益版本的翻译完全按照原文进行字对字的翻译。“怡”是快乐的意思,故译成“happy”。“红”在中国多为积极义,故直接翻译成“red”。而“院”是院子的意思,翻译成了“court”.
David Hawkes的版本一如既往地避开了红色的直接翻译,多采用意译的手法。用green代替西方人所避讳的红色,因为绿色有生机,活力等积极向上的意义。从而使读者避免文化误解,更好地理解《红楼梦》所忠实表达的内容。
(4)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第一回)
杨宪益:Later Cao Xueqin in his Mourning-Red-Studio pored over the book for ten years and rewrote it for five times.
David Hawkes: Cao Xueqin in his Nostalgia-Studio worked on it for ten years, in the course of which he rewrote it no less than five times.
两种版本的翻译的区别关键就在这“悼红轩”上。杨宪益忠于原文,直接字对字译成“Mourning-Red-Studio”。在我们东方文化看来是没有问题的。而David Hawkes采用意译的方法。“悼红”,表达的是一种怀旧怅惘的思绪。因此David Hawkes翻译为“Nostalgia-Studio”就表现出悼红轩所传达的深层意义。而且以避免直接翻译红色引起西方读者误会。
4、总结
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颜色的差异便是其中之一。由于宗教历史等原因,致使红色在中西方的意义存在很大差别。在东方,红色多为代表吉祥,繁荣,快乐等积极意义。而在西方红色多与罪恶血腥和暴力等消极意义有关。在代表我国传统文学史最高成就,和我国文化精髓的《红楼梦》中,红色以在全部书中出现632次成为全书的核心颜色词。杨宪益夫妇和David Hawkes分别翻译的版本在对红色词语的处理上也存在着差别。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中几处与红色有关文段翻译的区别指出两种译文在红色翻译处理上存在区别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不同,致使中西方读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译者基于目标读者的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 Cao Xueq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Yang Xianyi, Gladys Ya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1978.
[2] Hawkes, Davi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London: Penguin Press, 1997.
[3] 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4] 赵小平,孙莉莉. 试析“红色”在英汉语言中文化联想意义的异同.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
[5] 杨自俭.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下一条: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