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青年文学家杂志官方网站(唯一官方网站) 青年文学家编辑部投稿信箱:qnwxj@vip.sina.com  

期刊版权

YOUTHLITERATOR COPYRIGHT

2025年05上总第901期

社长/总编辑:周贵玉  
总   编   审:王长军  
副 总 编 辑:刘思信  
总编办主任:刘一鹤  
编辑部主任:赵亚南  
社 长 助 理:李晓玲  
艺 术 总 监:宋 轲 
编 辑:刘狄  张春梅  臧鑫            
美 术 编 辑 :王志龙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213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3-1094/I  
广告许可证:齐工商广字 
23020040000026 号  
主管: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  
主办:黑龙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出版:齐齐哈尔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有限公司  
社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胜利小区 5 号楼  
邮编:161005  
电话:0452-2429996  
印刷:廊坊市伍福印刷有限公司  
邮箱:qnwxj@vip.sina.com 
国内发行:齐齐哈尔市邮政局  
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399 信箱  
邮发代号:14-26  
发行方式:邮局订阅和自办发行  
出版日期:每月8日,18日,28日  
邮购:齐齐哈尔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有限公司发行部  
本刊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蒙 王左泓 叶延滨 冯骥才 
孙 莉  李曙光 李 琦 张抗抗
阿 成 常新港  梁晓声 韩 英  
颜 楠  

本刊声明  
    本刊作者文责自负,来稿不得侵犯他人版权,如有此类情况,本刊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本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因个别稿件原作者地址不详,请作者本人见刊后与本刊联系,以便寄发样刊。本刊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投稿后一个月内未收到回复,可另行处理。 

目前的位置:首页>> - 影视文学 >> 婚姻中的对决没有赢家——评影片《克莱默夫妇》
影视文学

婚姻中的对决没有赢家——评影片《克莱默夫妇》

发布时间:4/15/2014 2:08:30 PM | 浏览次数:258次
                             王亚静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摘  要:电影《克莱默夫妇》从剧情上来说,这的确算不上有创意,一个平凡的父亲因为妻子的离去不得不面对家庭与事业的压力,而妻子又突然回来与他争起了孩子的抚养权。原名《Kramer VS Kramer》,“VS”表示的是一种你死我活的争夺,而孩子,是这场争夺中注定的牺牲品和受害者。影片上映与1979年,在女权主义的硝烟还没有完全消散的时期,女性追求自我价值的观念无可厚非。然而,影片上映至今,仍让人拍手叫好,这其中一定有着超出社会背景的思想意义。 
  关键词:《克莱默夫妇》;女性主义;婚姻 
      作者简介:王亚静(1990.3.25-),女,山东淄博人,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研究生,电影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 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1-000-01 
  电影 《克莱默夫妇》是根据艾弗利·科尔曼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经典的家庭伦理片。相比《克莱默夫妇》,原名《Kramer VS Kramer 》似乎能更直白地表现出影片想要传达出关于婚姻家庭生活中的矛盾与选择。“VS”代表着对决,也代表着选择和妥协。而孩子作为这场对决中的筹码,会在婚姻的抗衡中承担怎样的角色?影片用巧妙的电影语言向我们传达了在婚姻的战争中,永远都没有赢家。 
  一、前后呼应的情节设置表现女性角色缺席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影片中,导演运用前后呼应的镜头语言,精炼传神的呈现出影片人物的成长与蜕变,展现出家庭生活中女性角色的缺席对孩子成长所造成的影响。妻子离开后的第一个清晨,泰德在厨房中手忙脚乱地为儿子准备早餐,用滔滔不绝来掩盖自己内心极度紧张的心情,甚至连表都不会看的儿子都知道家里的平底锅放在哪里。结尾处泰德为儿子做最后一顿早餐,此时的比利会打鸡蛋了,父亲不会把土司弄碎了,一切都变得井井有条。父子两人的成长与变化,就在每一个无比平凡的清晨悄悄地变化着。在台词方面,影片的开篇,乔安娜对自己的儿子温柔地说着“别让臭虫咬了你”。在比利和父亲相濡以沫的日子里,他们彼此都在成长,在父子俩的冰淇淋大战之后,他们彼此都做了反思,而这段故事的结尾,比利贴心的对父亲说 “别让臭虫咬了你”。导演用这样的方式告诉观众:那是比利将母亲对自己的爱转嫁到了父亲的身上。 
  二、巧妙的台词设计展现单亲家庭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影片中对于父爱和母爱缺席的情感表达上十分细腻,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巧妙精炼的台词设计。在乔安娜离开的第一个清晨,泰德送比利去上学,紧张的情绪在台词中巧妙的借比利之口表达了出来:他甩开父亲的手,说你的手在流汗,一路上,两人紧凑的对话一句接着一句。在泰德把比利交给老师之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你几年级?”这句话,让无数的观众露出了无奈的笑容。作为孩子的父亲,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上几年级,这样讽刺台词,瞬间揭示了泰德之前是多么的疏于对妻子和孩子的关心。在超市里,比利近乎固执的坚持要买妈妈之前买的洗衣粉、清洁剂,其实,他是想尽力保持生活原来的样子,不愿去相信妈妈不会回来的事实。收到了妈妈的来信,他的神情逐渐从兴致勃勃转向沮丧,直至泰德念到“I won’t be your mommy in the house, but I’ll be your mommy in the heart. ”时,比利打开了电视的声音,不愿再听。当泰德说我们改天再念时,自尊心让比利在那一刻回答说:I don’t care!那一刻,当他强忍着在眼里打转的眼泪说出那句话时,每个人都清晰度的看到父母感情的破裂,母亲的离开,在一个孩子幼小心灵里所造成的伤害。 
  三、父亲形象的成功塑造以及对母爱缺失的填补 
  泰德情感的付出和在家庭中的变化,影片刻画的十分细腻传神。从乔安娜刚刚离开时的手忙脚乱到一天天的从容应对,导演在不动声色间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孩子,他在重要的报告会中中途退场;因为比利发烧,他宁可耽误大西洋航空公司的截稿时间而使公司付出巨额的赔偿,也要陪着儿子度过最艰难的日子;比利在玩耍时不小心摔伤,他抱着儿子狂奔在寻找医院的路上,当与乔安娜走上法庭时,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不幸失业的泰德不得不在24小时里接受一份与实际能力并不相符的工作。在影片的最后,当法庭把抚养权判给乔安娜时,泰德问律师:“如果我上诉呢?”律师的回复是:“这回你得付出孩子的代价,我必须传唤孩子作证”,泰德纵有万般不舍却还是放弃了上诉。 
  泰德用自己坚守的爱,完成了一个男人的蜕变。当比利知道自己要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时,他眼神中所流露出的悲伤以及那句“如果我不喜欢,是不是可以回家”时,我们明白,泰德早已征服了比利的心。在没有母亲的日子里,父子俩携手走过,那是乔安娜无法感受到的浓浓父子情。 
  结语 
  这部影片拍摄于1979年,我们能从影片中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种种印记,比如喇叭裤、大波浪的卷发,当然,还有那时没有消散的女性主义思潮。这部70年代末的片子当年获得了5项奥斯卡大奖,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对于女权主义的探讨。女人作为妻子不是一个操持家务照顾孩子的角色,同男人一样,她有权利追求自己的事业,有权利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这部影片在70年代的社会大背景下所探讨的女权主义,的确在当时有着所无可取代的意义,但他能在今天仍让人拍手叫好,这其中一定有着超出社会背景的思想命题。在这场夫妻间的战役里,最终的结局没有赢家,对乔安娜来说,没有家庭,离开孩子,她还有事业,而对于孩子,爱就是整个世界,而在这场战役中,孩子只有被选择。 
  就如那句老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有人说这是一部无关爱情的影片,其实,每一段幸福的婚姻,美满的家庭都是因为爱而结合在一起,都是因为爱升华为亲情与血脉而坚不可摧。在这个人人不相信爱情的恐婚年代,对于家庭的责任,婚姻的思考,这部影片同样可以给我们以启示与警醒。 
参考文献: 
[1]宋辉.《克莱默夫妇》的女性主义解读[J].《电影文学》2012,12 
[2]王瑾.“妻子是什么?”———从《克莱默夫妇》到《时尚女魔头》浅谈美国新女性主义电影的发展[J].《科技信息》,2009,4 
 
上一条: 浅议曹禺的《日出》及其价值意义
下一条: 没有了
qnwxj.com 关注微信公众号
期刊邮寄单号
点击查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