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青年文学家杂志官方网站(唯一官方网站) 青年文学家编辑部投稿信箱:qnwxj@vip.sina.com  

期刊版权

YOUTHLITERATOR COPYRIGHT

2025年05上总第901期

社长/总编辑:周贵玉  
总   编   审:王长军  
副 总 编 辑:刘思信  
总编办主任:刘一鹤  
编辑部主任:赵亚南  
社 长 助 理:李晓玲  
艺 术 总 监:宋 轲 
编 辑:刘狄  张春梅  臧鑫            
美 术 编 辑 :王志龙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213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3-1094/I  
广告许可证:齐工商广字 
23020040000026 号  
主管: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  
主办:黑龙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出版:齐齐哈尔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有限公司  
社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胜利小区 5 号楼  
邮编:161005  
电话:0452-2429996  
印刷:廊坊市伍福印刷有限公司  
邮箱:qnwxj@vip.sina.com 
国内发行:齐齐哈尔市邮政局  
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399 信箱  
邮发代号:14-26  
发行方式:邮局订阅和自办发行  
出版日期:每月8日,18日,28日  
邮购:齐齐哈尔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有限公司发行部  
本刊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蒙 王左泓 叶延滨 冯骥才 
孙 莉  李曙光 李 琦 张抗抗
阿 成 常新港  梁晓声 韩 英  
颜 楠  

本刊声明  
    本刊作者文责自负,来稿不得侵犯他人版权,如有此类情况,本刊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本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因个别稿件原作者地址不详,请作者本人见刊后与本刊联系,以便寄发样刊。本刊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投稿后一个月内未收到回复,可另行处理。 

目前的位置:首页>> - 古典文学 >> 清官刀下的冤魂
古典文学

清官刀下的冤魂

发布时间:5/23/2018 2:25:12 PM | 浏览次数:183次
/陈良
  道光元年(1821年)初夏,浙江巡抚帅承瀛给归安人陆名扬定下“纠约抗粮”、“把持漕务”、“逞凶拒捕”、“殴官杀差”等罪名,并下令“即行正法,枭取首级,解回犯事地方悬竿示众”。行刑的那一天,不明真相的群众纷纷前往围观,争相目睹这个重案要犯模样。殊不知,陆名扬与常人并无异样,看不出像一个凶神恶煞的“积惯地棍”。他面色苍白冷漠,淡定地引颈就戮,听任刽子手取下头颅。
  在清代官方档案文献中,陆名扬被改名为吴明扬,并被描述为“积惯地棍”、“首恶渠魁”,是一个负有前科、凶横残暴、欺制愚民的“积惯地棍”。还有,吴明扬这个名字,就含有吴越人反清复明的意思,暗示其人包藏祸心。
  清代学者、书法家包世臣曾实地探寻过陆名扬案原委,并写有《书三案始末·陆名扬》一文。在包世臣笔下,陆名扬则是一个非常正直的好人,被处死后,“归安、乌程、德清三县居民,醵金为都土地庙以祀名扬,以正法信至日开光,买香楮祭奠者,为之空市”。同是一个人,在两种文本里却判若两人。那么,陆名扬到底是不是罪人,还是让事实说话。
寒光闪烁的师爷刀笔
  纠约抗粮,就是纠集民众抗拒缴纳漕粮,这在清代可是重罪。帅承瀛给陆名扬定此罪是基于前任巡抚陈若霖的文牍,追根溯源,是来自归安知县王寿榕的原禀,而王寿榕的原禀则出自湖州府署钱粮师爷王五手笔。据包世臣记载,将陆名扬改为吴明扬,说他“违禁演戏、邀约抗粮”,都是这个王五师爷的捏造。
  清代漕粮一般以实物征收,也可以银子代替,并有一系列附加费,以弥补贮运过程中的损耗。附加费没有法定额度,征收多少完全由地方官吏掌控,很多州县官吏都喜欢在附加费上做文章,趁机发一笔横财。嘉庆十四年(1809年),陆名扬曾抓住时任归安知县徐起渭的把柄,杜绝了亂收费,周边地区“群起效尤”,无疑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但这样也断绝大小官吏的生财之路,“府县恨名扬甚,而无可如何,每于上游前诉苦累,辄指名扬”。继任的王寿榕想要除掉陆名扬这块绊脚石,又拿不出他犯罪的证据,就只好刻意抹黑他,随意罗织罪名。
  至于说“逞凶拒捕”,那是被迫反抗行为,而“殴官杀差”并不属实。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十一月时任浙江巡抚陈若霖奏称,府县捉拿吴明扬,“该犯竟敢鸣锣纠众,持械抗拒,将德清县差役殴伤多人”,“并用竹篙、农具戳打船只,该府方士淦坐船亦被戳漏进水”。翌年四月,新任巡抚帅承瀛接手此案,官方又这样的记述:“鸣锣纠众,两次拒捕,戳翻差船,淹毙差役两命,并戳翻该管知府坐船。”官府以莫须有的罪名抓捕,激起陆名扬和村民的反抗,双方发生冲突在所难免。问题是,官府故意隐瞒或扭曲某些情节,从而制造陆名扬的假象。
  根据包世臣的记载,知府的坐船是被吏役挤翻的。后来出版的《府(县)志》也证实了包世臣的说法,其中并没有“戳翻该管知府坐船”情节,知府大人“失足坠于水”,二名差役混乱中溺水丧命。
被蒙蔽的清官帅承瀛
  陆名扬无疑是被冤杀的。耐人寻味的是,使之成为刀下冤魂的帅承瀛却是地道的清官。说他是清官,有两种意思,一是清廉不贪财,二是清明不昏庸。《清史稿》在其本传中称赞:“承瀛治浙数年,以廉勤着。”道光四年(1824年),帅承瀛丁忧回籍,他名下经费的积余有八万两,衙吏告诉他,依照以往惯例,这银子可从库房提取,归其个人所有。帅承瀛拒绝提取这笔款项,把它捐了出来,一半用以疏浚湖泊,一半用以资助贫苦的读书人和鳏寡孤独者。
  帅承瀛曾多次任钦差大臣,负责查办山西雁平道福海、陕甘总督先福等人的贪腐案,并巡按山东处理徐文诰案。徐文诰案是清代有名的冤案,徐家遭到盗贼抢劫,县太爷不去捉拿盗贼,反而设局坑害徐文诰,其中黑幕重重,冤情多多。帅承瀛受理此案,调派省府县官员三堂会审,终于使案情水落石出,徐文诰得以昭雪沉冤。有趣的是,包世臣的《书三案始末·徐文诰》也记述了此案。
  同是一个清官,能昭雪冤案,也能制造冤案,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关于陆名扬案,《清史稿·帅承瀛传》有一段记载:“承瀛初至浙,诛名扬,后乃知由于官吏之酿变,深悔之。”帅承瀛深感后悔,说明他意识到自己错了,错就错在被前任和下级官吏所蒙蔽,换句话说,就是犯了官僚主义错误,没有深入调查研究,没有做到实事求是。
  当然,若要深究的话,也不能全怪帅承瀛,清官尚且出现如此错误,说明制度安排上有问题。1712年康熙帝就将税赋数额固定下来,强调“永不加赋”。表面看,清代农民的法定税负比较低,但实际税负却非常高,因为法定的税负只是上缴中央的皇粮国税,而大量的地方吏胥衙役都未列入财政预算供养,加上官员的薪俸和养廉银一般难以维持各种开支,所以地方政府主要靠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陋规”方式取得财政收入。朝廷对陋规收费的容许及制度上缺乏约束,那么陋规收费几乎都由州县官员掌控,人们只能寄希望于他们合理地、有节制地收取。如果政治清明、官吏清廉,民众的负担相对较轻;如果吏治腐败、横征暴敛,民众就会不堪重负,从而激起民愤、民变。
  其实,陆名扬式人物的存在,有利于化解上述矛盾。如果容忍陆名扬代表民众与官府博弈,双方形成协商对话的机制,是可以找到兼顾双方利益的平衡点,让彼此各得其所、相安无事。但大部分旧式官僚是不屑于与民众平等协商对话的,虽然古代乡村也有士绅精英,但他们往往充当官府的耳目或助手,而很少代表村民与官府博弈。陆名扬敢于抵制“陋规”,敢于与官府博弈,必定招致官府厌恶憎恨,也必然遭到含冤被杀的下场。
  在古代,背负“纠众抗粮”罪名处死的冤魂何止陆名扬一人。即便遇到清官,他依然在劫难逃。由此看来,清官固然可敬,也并非万能,真正可靠的应是好的制度与机制。
摘自《廉政瞭望》
上一条: 古代女扮男装的那些事
下一条: 神秘花香
qnwxj.com 关注微信公众号
期刊邮寄单号
点击查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