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青年文学家杂志官方网站(唯一官方网站) 青年文学家编辑部投稿信箱:qnwxj@vip.sina.com  

期刊版权

YOUTHLITERATOR COPYRIGHT

2025年05上总第901期

社长/总编辑:周贵玉  
总   编   审:王长军  
副 总 编 辑:刘思信  
总编办主任:刘一鹤  
编辑部主任:赵亚南  
社 长 助 理:李晓玲  
艺 术 总 监:宋 轲 
编 辑:刘狄  张春梅  臧鑫            
美 术 编 辑 :王志龙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213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3-1094/I  
广告许可证:齐工商广字 
23020040000026 号  
主管: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  
主办:黑龙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出版:齐齐哈尔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有限公司  
社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胜利小区 5 号楼  
邮编:161005  
电话:0452-2429996  
印刷:廊坊市伍福印刷有限公司  
邮箱:qnwxj@vip.sina.com 
国内发行:齐齐哈尔市邮政局  
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399 信箱  
邮发代号:14-26  
发行方式:邮局订阅和自办发行  
出版日期:每月8日,18日,28日  
邮购:齐齐哈尔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有限公司发行部  
本刊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蒙 王左泓 叶延滨 冯骥才 
孙 莉  李曙光 李 琦 张抗抗
阿 成 常新港  梁晓声 韩 英  
颜 楠  

本刊声明  
    本刊作者文责自负,来稿不得侵犯他人版权,如有此类情况,本刊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本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因个别稿件原作者地址不详,请作者本人见刊后与本刊联系,以便寄发样刊。本刊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投稿后一个月内未收到回复,可另行处理。 

目前的位置:首页>> - 现当代文学 >> 毕业之后
现当代文学

毕业之后

发布时间:5/23/2018 2:19:24 PM | 浏览次数:445次
/王小妮
寄人篱下的生活
  201231日,凌晨,降落北京,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坐飞机,到达的时候,已经快凌晨2点。我东问西问,待找到出口已经快凌晨3点了。看到接机的亲戚终于松了一口气,但她的脸上很明显的不高兴和不耐烦使得我说话变得小心翼翼,我心里觉得很对不住人家,打扰人总是不妥的。从那一刻起我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住在南六环外,去地铁要走一段路,再坐十多站公交车;身上只有两千多块钱,着急找工作。
  去面试的第一家公司在国贸。面试官有三个人,问我之前从事什么工作,我说视频编导,他又问了我知不知道什么是公关,我说不太清楚。最后他问,你在北京有什么亲戚,亲戚做什么工作,有什么政府方面的关系?我如实说了,老板的脸上已经写上了“面试失败”。之后的两个面试,也失败了。时间过去了一个星期。
  连续的面试失败,让我很心慌,甚至害怕父母打电话询问。亲戚家没有电脑,我只能每天跑网吧去投简历。两天以后又收到了一个面试通知,是集体面试,老总说公司新成立,大力招人,谈到薪资,他问我希望多少钱,我说3500元,他说应该没有问题。
  第二天,我早早来到公司,写一个关于酒文化的方案。到下班时间,我跟另外一个男孩都不敢走,虽然心里很着急,实在住得太远了,不早点走,可能没公交车了,男孩说月工资只有1500元,只能慢慢来。
  我不敢相信,给老板打了电话,老板说是1500元。我说,不是说好的3500元吗?他说到了月底,算上提成的话应该有。我说当时不是这么说的,电话那头显然有点不耐烦,你想要多少,2000元可以吗?我说,我不干了。
  挂掉电话,特别沮丧。1500元比在海南岛还要低,在北京怎么生活呢?
  到地铁站,是晚上十点多,在路边等了半个小时,没有见到回家的那趟公交车。着急、沮丧、迷茫、恐惧充斥着我,手机没有电,即使有电也没有人可以倾诉。想起海南岛温润的风,还有海岛的爱情,眼泪突然扑扑地往外涌,我蹲在地上,号啕大哭,越哭越厉害,用手紧紧地捂着脑袋,上一次这么伤心,还是因为调剂专业。
  大约哭了十分钟,我才站起来,用力地擦眼泪,上了一辆只能走三分之一路程的公交车。下车后,溜着路边凭着记忆,一边走一边不停地左右看,天很黑,路上几乎没有人,偶尔有路过的摩托司机或者货车司机,会吆喝几声,吓得我赶紧快走。走了一个小时,误打误撞到了我住的小区,终于到家了。
Z:毕业这三年
  大学毕业三年,我没有收到过来自年长者体谅的话。他们说,年轻人,就是要吃苦的,你们苦得还不够,所以你们还这么派不上用场。
  毕业后去香港读了一年研究生。最大的收获不是念书,是看了五十多场戏剧、音乐、舞蹈的演出。见过好的东西,回到内地就不容易被那些造作的演出忽悠了。
  在香港,不同价位的演出票都有部分是预留给学生的,持学生证5折就能购买,先到先得。在北京,留给学生的打折票,都是最便宜、档次最差的位置。
  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开始了最失落的两年。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自己在往低处走,越走越怀疑、不自信、迷茫、焦虑。但我真心喜欢什么呢?因为不清楚未来,所以當下的每一步都忐忑,每一次有小小的失败,都天昏地暗的。
  大约一个月前的一天晚上,我突然接到了尹泽淞的电话。他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他说,想与我聊聊。我知道“聊聊”的意思,堵得慌,想找人排遣。我也很多次这么向朋友求助过。
  凌晨1点多,我俩坐在“大裤衩”附近的一家24小时麦当劳,周围是几个睡在那儿过夜的流浪汉。不知道该怎么安慰。我不想告诉他,没事儿的,会过去的,明天会更好。这样省事,但无效。我也不想和他吐自己的苦水,证明我比他更差劲,这样他不但没有达到倾诉的诉求,反而听我一堆牢骚,怕是回去后更郁闷了。尽可能听他讲,然后告诉他我的感受。和人打交道久了,我发现很多时候沟通是无效的消耗,对方在听你说话之前就已经有了结论和判断。“倾听”是一种虚伪的尊重。
  有一次我给我爸打电话,他问我干什么去。我说,我现在要回家了。他说,你回哪个家?你的家在这儿,你现在住的地方叫宿舍。那时我站在港铁九龙塘站喧嚣的人群里,周围很吵,但这句话直击我的脑电波。后来,我往家里打电话的时候,再也没说,我要回家了。我只说,我现在要回住的地方去了。
  以前我妈总问我,工作真的那么重要吗?为什么一定要为了一份工作,去离家那么远的地方。我很严肃地告诉她,工作当然重要,不止是工作,还有环境,遇见的人,认同的事情,很多很多。
  但我对我自己的这一番见解,却慢慢动摇了。最开始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北京没有“水”。后来一个人去逛颐和园,在昆明湖边坐了好久,那是我到北京之后见过最大的“海”,昆明湖是人工的,湖水没味道,只供解解眼馋。
  然后发现,北京没有“路”。压马路这个词儿,我以为来自北京,但北京全是阔气的功能型的大马路,想走走散散步,发现那种休闲型的留给人走的“路”特别少。周末想去爬山,也很远,没车,就得跟团一日游,想想就费劲。所有的约会和休闲,就是逛商场,进去待一天,吃喝玩乐,出来天黑了,周末就过完了。这里不适合生活。
  来北京前,我觉得北京是一个没有“生活”的地方。不止北京,所有大城市在我的想象里,都没有生活。这里所谓的生活就是努力工作,努力寻找价值和意义。
  在北京,我思想负担特别重,好像如果我只能在这里活成一个普通人,我就输了。但其实在北京活成一个普通人,也要经历九死一生。
上一条: 微信时代的中国式团游
下一条: 深居终南山的她
qnwxj.com 关注微信公众号
期刊邮寄单号
点击查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