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青年文学家杂志官方网站(唯一官方网站) 青年文学家编辑部投稿信箱:qnwxj@vip.sina.com  

期刊版权

YOUTHLITERATOR COPYRIGHT

2025年05上总第901期

社长/总编辑:周贵玉  
总   编   审:王长军  
副 总 编 辑:刘思信  
总编办主任:刘一鹤  
编辑部主任:赵亚南  
社 长 助 理:李晓玲  
艺 术 总 监:宋 轲 
编 辑:刘狄  张春梅  臧鑫            
美 术 编 辑 :王志龙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213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3-1094/I  
广告许可证:齐工商广字 
23020040000026 号  
主管: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  
主办:黑龙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出版:齐齐哈尔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有限公司  
社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胜利小区 5 号楼  
邮编:161005  
电话:0452-2429996  
印刷:廊坊市伍福印刷有限公司  
邮箱:qnwxj@vip.sina.com 
国内发行:齐齐哈尔市邮政局  
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399 信箱  
邮发代号:14-26  
发行方式:邮局订阅和自办发行  
出版日期:每月8日,18日,28日  
邮购:齐齐哈尔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有限公司发行部  
本刊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蒙 王左泓 叶延滨 冯骥才 
孙 莉  李曙光 李 琦 张抗抗
阿 成 常新港  梁晓声 韩 英  
颜 楠  

本刊声明  
    本刊作者文责自负,来稿不得侵犯他人版权,如有此类情况,本刊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本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因个别稿件原作者地址不详,请作者本人见刊后与本刊联系,以便寄发样刊。本刊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投稿后一个月内未收到回复,可另行处理。 

目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养冰千日,用冰一时的紫禁城
文学理论

养冰千日,用冰一时的紫禁城

发布时间:5/23/2018 2:56:30 PM | 浏览次数:627次
/洋流
  在没有电器的古代社会,天然冰是十分珍贵的资源。从夏商周开始,中国的用冰习俗一直持续到民国,其中明清时期的用冰规模最为壮观。如何满足皇家的用冰需求,成了一件既需要技术,又关乎国力的考验。
  2016929日,故宫博物院宣布神秘的故宫冰窖将开辟为观众服务区,并设冰窖餐厅,人们从此将有机会体验宫廷特色餐点,如著名的“慈禧太后小窝头”。
皇家藏冰以清朝居多
  清朝冰窖主要分布在东起天津、西至西安一带,以北京城内及其周边居多。根据供冰对象不同,冰窖被分为官窖、府窖和民窖。
  官窖在冰窖中规模最大,范围最广。从清初顺治到乾隆年间,官窖共计23座。紫禁城内的5座分布在内务府造办处院中。宫外最近的冰窖是景山西门外,共有6座;向北远至德胜门外的有10座;向南远至正阳门外的土窖有2座。城外的12座官窖主要面向兵、工、刑、吏、户、礼六部官员,以及没有资格建立自己府窖的皇亲贵胄。而分布在皇城内的11座冰窖,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皇室专用冰窖。
  官窖、府窖均由内务府和工部都水司共同管理,满、汉官员各出一人任冰窖监督,负责监管工作,经费全部由国库承担。到了清末,国库日渐空虚,开始有商人专门对府窖进行“承包”,官窖也纷纷转为“公私合营”,最后干脆改为民办。
皇城冬日采冰故事
  采冰地点主要集中在城内的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海、南海,以及由什刹海向东南流的御河等河湖。选定地点后,冰窖监督和工部所派官员马上祭祀河神,祭祀完毕便“测河”,即捞去水草杂物,开上游闸门放水冲刷,再关下游闸门蓄水,使水面上涨饱满。
  同时,工部都水司有采冰差役定员120名。采冰工作对人的技术要求很高,每年工部要在采冰前规划需用多少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采冰,要采多少冰,确定后请户部拨银子,为采冰人配备相应的皮袄、皮裤、专用“草靴鞍鞋”和长筒皮手套。
  一切准备就绪,只等采冰的最佳时机。打冰必须在三九,“一九二九冰欠坚实,四九冰渐融化”。整整一个腊月,每天如此伐冰纳窖,直至将各个窖装满为止。时机恰当的话,整个冬季可以重复采冰三到四茬,甚至五茬。第二、三茬冰是在冬季最冷的气温下冻结的,厚而实,干净,晶莹透明可食用。四、五茬冰是在由冷渐暖,地热渐升冻结的,冰酥而多气泡,易化。
  冰蹿是采冰人的重要工具,杆长六尺多,顶部蹿头呈矛状,有1.5尺长,带有双倒钩或单倒钩的矛状。工匠在冰面上按照每块冰方正一尺五寸的标准,用冰蹿横平竖直地一排排、一行行划出来。根据工部都水清吏司规定,官冰一尺五寸见方,比私冰几乎小一半。要是遇暖冬,河冰厚度达不到的,还要把河水抽上来排放到冰面增加厚度。
  为了防止冰块出水后融化,采冰工人会把采好的冰块尽快拖至岸边堆积,再迅速运至冰窖进行贮藏。当时给皇室运冰的大车称为“御冰车”。冰装好以后,用绘龙的黄布覆盖,大车行于街市畅通无阻,以最快速度将冰块运至冰窖储藏。然后便封闭窖门,直到次年夏天取用。
  沉重的冰块运到窖口已是不易,又如何让冰块顺利运进落差数米的窖底呢?
运用物理冷藏技术的冰窖
  早在周代,中国就有了叫作“凌阴”的简易冰窖,汉代又改称为“凌室”。这些冰窖通常建在地势较高,土质坚实的地方,由于土壤温度较大,气温更为稳定,冰窖呈地下或半地下结构。清代冰窖主要分砖窖和土窖。砖窖是用石材和城砖砌成,窖底铺设砖块或者石板,向一端或两端倾斜,最低处与窖外排水沟或专门挖的井相连,以便融水时及时排出,或由设在窖外的井口抽出,窖顶有屋宇覆盖。土窖通常是挖土坑,筑土墙,就是一个大坑。土窖坑池里有四壁,一边有一条运冰的坡道,土窖没有窖顶,只在冬季采冰后,临时用竹竿、杉篙,搭个架子盖上苇席茅草,抹些泥或培土来保温、隔热护冰。
  冰窖地下部分深约1.5米,窖内净宽6.36米,长11.03米。地面满铺大块条石,一角留有沟眼,融化的冰水可由此流入暗沟。四壁自下而上先砌1.5米高的条石,再砌条砖至2.57米高,然后起条砖拱券,形成券顶。窖墙厚达2米,隔热效果极佳,至今进入窖内,仍有寒气袭人之感。即将开放的故宫冰窖餐厅是皇家冰窖之一,建于清乾隆年间,能存冰5000余块。
  除了土壤与厚墙,清朝发现了一种既保温又除菌的“高科技”建筑材料——豆渣石,又名麦饭石,其主要矿物质是火山岩,外观酷似大麦米饭,是一种对生物无毒、无害并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复合矿物或药用岩石。除了保温效果佳,多孔结构的豆渣石还能够吸收、分解、清除各种物质,具有除菌、抑菌的作用。
天然的“空调”与冰箱
  在清朝统治者眼里,“冰”与“兵”同音,“贮冰”与“屯兵”的意义不相上下,采冰人更由兵部统一管理。夏日内廷用冰,主要是为消暑。在一没空调、二没冰箱的宫廷内,只有冰块能代替这两件现代设备。到了夏天,在厅堂内放一个木架,把冰盆或冰桶置于木架上,盆内或桶内放好冰块,凉气徐徐,室内顿时清凉许多。
  与普通的木质冰桶不同,皇室所用的都是珍贵的琉璃冰桶、景泰蓝冰桶等。形状多半为方形,稍特殊的是上大下小的形状。每个大冰桶上都会有上、中、下三道铜箍,在中间的铜箍下方,每面都有两个雕成贯圈花纹的孔,以散发冰凉气。桶内有一层抽屉式的木档子隔板,位于上下二道铜箍间。隔板屉子是活络的,拿起屉子,把冰块放在里面。这种冰桶的底层所放的冰块,大约一尺多见方。冰桶内部,以厚厚的锡镴皮包裹,非但不长锈,而且可以隔热。冰在里面慢慢融化,化的水即由铜箍下方的孔中流出。
  天然“空调”有了,冰块继续履行冰箱的职责。清朝统治者爱吃冷饮、冰食是出了名的。最爱吃冰食的是慈禧太后。慈禧要求消暑小吃必须冰镇,而且花样繁多。慈禧住在颐和园时,用冰都取自海淀冰窖,据说运冰的车套了一匹瞎马,赶车的是个独眼龙。每当盖着画龙黄布的御冰车走到狭窄的路段时,其他车辆行人必须赶紧让路,否则它便横冲直撞。所以当时有“三瞎”,即“瞎人、瞎马、瞎横”之说。
  当然,统治者不会只顾着自己吃冷饮,多少会体恤到进宮上朝的文武百官和京城百姓。顺治初年,政府曾定下制度,“每年自小暑日起至处暑日,凡应安设香薷汤之处,具奏安设”。安薷汤是一种消暑汤,酷夏时节为上朝办事官员提供冰镇饮料。
  但是在康熙十三年,康熙皇帝停止为八旗及各部院衙门提供冰块,直至乾隆年间才恢复。乾隆八年,皇帝奏准在京部院大小衙门,及八旗印房、护军统领、前锋统领,并问刑衙门凡有监狱之处,准于土窖十万额冰内取用。
  后来,《钦定总管内务则例》明文规定,每年五月初一至七月二十日,内务府各司处官员等,每人每日用冰2块。除了内务府官员,北京各衙署官员都会根据自己的级别,领取皇帝通过工部赐给的冰票,然后凭票领冰,从入伏一直持续到立秋。
  清代以后,具有数千年历史的颁冰规定才随之结束,但紫禁城护城河的起冰活动,则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后来随着冷冻技术的发展,人造冰才替代了天然冰。
自《华声》
上一条: 一坛猪油
下一条: 命中注定
qnwxj.com 关注微信公众号
期刊邮寄单号
点击查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