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青年文学家杂志官方网站(唯一官方网站) 青年文学家编辑部投稿信箱:qnwxj@vip.sina.com  

期刊版权

YOUTHLITERATOR COPYRIGHT

2025年05上总第901期

社长/总编辑:周贵玉  
总   编   审:王长军  
副 总 编 辑:刘思信  
总编办主任:刘一鹤  
编辑部主任:赵亚南  
社 长 助 理:李晓玲  
艺 术 总 监:宋 轲 
编 辑:刘狄  张春梅  臧鑫            
美 术 编 辑 :王志龙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213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3-1094/I  
广告许可证:齐工商广字 
23020040000026 号  
主管: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  
主办:黑龙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出版:齐齐哈尔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有限公司  
社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胜利小区 5 号楼  
邮编:161005  
电话:0452-2429996  
印刷:廊坊市伍福印刷有限公司  
邮箱:qnwxj@vip.sina.com 
国内发行:齐齐哈尔市邮政局  
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399 信箱  
邮发代号:14-26  
发行方式:邮局订阅和自办发行  
出版日期:每月8日,18日,28日  
邮购:齐齐哈尔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有限公司发行部  
本刊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蒙 王左泓 叶延滨 冯骥才 
孙 莉  李曙光 李 琦 张抗抗
阿 成 常新港  梁晓声 韩 英  
颜 楠  

本刊声明  
    本刊作者文责自负,来稿不得侵犯他人版权,如有此类情况,本刊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本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因个别稿件原作者地址不详,请作者本人见刊后与本刊联系,以便寄发样刊。本刊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投稿后一个月内未收到回复,可另行处理。 

目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冬日说糯米
文学理论

冬日说糯米

发布时间:4/21/2017 9:59:33 AM | 浏览次数:674次
冬日说糯米
/佚名
  《西游记》,孙大圣给朱紫国王吃了锅灰+马尿的“乌金丹”,通了国王的郁结:原来病根是个未消化的糯米饭团。当时看了,感同身受。相声里会说年糕吃多了,“抓心”。糯米吃多了,确实会给人粘滞感,五脏六腑都被揪住了。
  为什么吃时感觉不到呢?因为糯米太好吃了。
  我们那里过年不吃饺子,但都得学包粽子、包馄饨。馄饨者抹馅、折、叠可也,粽子就复杂得多。左手成筒,围定那叶子,右手舀之,屡屡失败,恨得咬牙切齿。那时只觉得:糯米滑黏,还比家常吃的米长,很费事。后来跟北方朋友聊,说用江米包粽子,不胜向往,“居然能摆脱糯米的纠缠!”后来知道糯米=江米,摇头长叹而已。
  小时候吃糯米饭糯米粥,舌头未开化,感受不到糯米的馥郁之香,只觉得黏而且软,很不给劲。粽子倒是爱吃的。无锡的粽子不及嘉兴那么有名,但做法相去不远。肉粽子中,肉蒸得透,丝丝缕缕的香浓,连带糯米也好吃了几分。赤豆粽子或白粽子,惯例是蘸糖吃。只是这东西堵肠塞胃。
  无锡和上海人,早饭惯例吃糍饭团,惯例是糯米裹油条包紧,内层加糖。如果是新捏制出来的,外糯而内脆,甜咸交加,配热豆浆吃,吃完了,才好抵抗朝寒凛冽的上学天。我长大后去上海,见过其他样式的糍饭团:加肉松的,加火腿肠的,后来回家乡偶尔一问,“除了加油条你们还加什么不?”对面眼一瞪:“我们只做这种!”老一辈人还要教导我们:“我们以前,糍饭团都没油条夹,看看你们!”
  糯米本身黏滑,且有无可复制的“糯”口感,夹油条则糯脆交加,境界全出,又糯米善吸味,所以白糯米饭香得幽淡,像佳人在水一方,加了肉汁之类,就香得浓厚切实。南京铺子在上海,照例卖三丁糯米烧卖,就是此种。《儒林外史》里有所谓“猪肉心的烧卖”,我在广东吃过鲜虾、牛肉等诸般烧卖,在南京吃过蛋烧卖,在北京吃过牛羊肉烧卖,但先入为主,总觉得糯米烧卖略胜一筹。其中丁又不同——笋丁、豆腐干、猪肉、牛肉——但还是糯米为主。皮薄馅糯,其间夹着各类或脆或韧的碎丁,味道极多变,用来下汤下茶都好。
  武汉豆皮是让人魂牵梦萦的物事,我自当年武汉一游,洪山菜薹、热干面都还罢了,只是此后每去一家武汉馆,总是得叫份豆皮。豆皮之妙自然如其名,在煎豆皮之酥脆,其中馅如豌豆、榨菜、肉丁、虾仁等华丽多变不必说了,而承载这一切的又是糯米。糯米被豆皮一脆、内馅一熏,其味酥融,与豆皮黄白相映,端的是金玉良缘。
  关于“糯米吸味”,最好的例子是糯米鸡。余如糯米鸭、糯米蒸排骨等,都是同样道理:裹糯米后一蒸,氤氲白气中糯米香糯黏滑的温柔本性尽出矣。
  过年时,我们这里家家都吃糯米。乡下规矩,是请了人扛了木头镶石的锤子,到家里来砸年糕。年糕的吃法是加了糖,埋在稀饭里煮透,大年初一早上必须这么吃,步步登高,虽然很容易显得淡而单调。上海的店铺里,年糕用来配排骨,吸了排骨汁,更显膏腴香滑。我们老家还有一种东西,叫做“瘪子团”,是糯米和黏米混合了,揉成的小团子,奇怪的是,揉完之后,必得在上头按一个印子,凹下去才算。瘪子团的吃法,是和青菜、肉丝们一起混炒,出锅时郁郁菲菲,很香。过年期间,大家休息了,就吃这个:爱吃辣的加一勺辣,红白绿一台戏,稀里哗啦吃完了,喝一口茶,打个糯米味的饱嗝,神完气足:
  “来来接着打麻将!”
上一条: 最后的凡高
下一条: 回归关怀的共享空间
qnwxj.com 关注微信公众号
期刊邮寄单号
点击查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