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青年文学家杂志官方网站(唯一官方网站) 青年文学家编辑部投稿信箱:qnwxj@vip.sina.com  

期刊版权

YOUTHLITERATOR COPYRIGHT

2025年05上总第901期

社长/总编辑:周贵玉  
总   编   审:王长军  
副 总 编 辑:刘思信  
总编办主任:刘一鹤  
编辑部主任:赵亚南  
社 长 助 理:李晓玲  
艺 术 总 监:宋 轲 
编 辑:刘狄  张春梅  臧鑫            
美 术 编 辑 :王志龙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213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3-1094/I  
广告许可证:齐工商广字 
23020040000026 号  
主管: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  
主办:黑龙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出版:齐齐哈尔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有限公司  
社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胜利小区 5 号楼  
邮编:161005  
电话:0452-2429996  
印刷:廊坊市伍福印刷有限公司  
邮箱:qnwxj@vip.sina.com 
国内发行:齐齐哈尔市邮政局  
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399 信箱  
邮发代号:14-26  
发行方式:邮局订阅和自办发行  
出版日期:每月8日,18日,28日  
邮购:齐齐哈尔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有限公司发行部  
本刊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蒙 王左泓 叶延滨 冯骥才 
孙 莉  李曙光 李 琦 张抗抗
阿 成 常新港  梁晓声 韩 英  
颜 楠  

本刊声明  
    本刊作者文责自负,来稿不得侵犯他人版权,如有此类情况,本刊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本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因个别稿件原作者地址不详,请作者本人见刊后与本刊联系,以便寄发样刊。本刊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投稿后一个月内未收到回复,可另行处理。 

目前的位置:首页>> - 外国文学 >> 大律师把艺术带进CBD
外国文学

大律师把艺术带进CBD

发布时间:4/21/2017 9:55:18 AM | 浏览次数:16次
2016年10月一个傍晚,人们冒雨从北京城各处赶来,汇入位于CBD的环球金融中心,一栋由建筑大师西沙佩利设计的顶级写字楼。他们与在这里工作的跨国企业白领们一道,目睹了一场行为艺术表演——由著名艺术家邱志杰和声音艺术家张梓倩联合策划,以《桃花源记》中“忘路之远近”为题,融合了声音、视觉、嗅觉与行为,就在写字楼高阔的中庭里展开……这是北京写字楼里第一次上演此类艺术事件,可以说是一个开先河的历史性时刻,和我们以往在美术馆或画廊参加过的开幕式大异其趣。
这就是李景汉(Handel Lee)的风格,他是金杜艺术中心的幕后掌舵人,他喜欢开创与众不同的项目,骨子里流淌着冒险的血液。他的另外一个重要身份是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该事务所是总部位于亚太区的最大的全球性律所,在业内的地位举足轻重。金杜艺术中心的楼上就有700多名金杜事务所的律师在办公。与律师的身份相比,李景汉更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中国当代艺术和时尚生活方式的推手。他于1996年在北京创立了四合苑画廊,接着是名声显赫的生活方式综合体“上海·外滩三号”和“北京·前门23号”。
李景汉1961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的一个移民家庭,先祖是满清大贵族傅恒(傅氏家族与康熙时期的索氏家族、佟氏家族、纳兰家族并称清朝“四大家族”)。他的母亲是一名画家,家中到处摆着艺术品,母亲的艺术圈朋友时常出入,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我也做过艺术梦,但我没什么天分。”李景汉笑着对我们坦白。后来,他成为了一名律师,但艺术仍然在他生命里占据了无可比拟的地位。
1994年,他作为美国文森·艾尔斯律师事务所(Vinson-Elkins LLP)驻中国的首席代表来到北京。“我们当时的办公室在国贸,是我自己设计的,里面也包括一家私人画廊。”我说这听上去颇像今天金杜艺术中心的前身,他笑着说:“你的说法很有道理,倒真像一种无意识的延续。但二者的初衷不太一样,当年在办公室开画廊是为了给前卫艺术提供一个庇护所,那时候艺术家没什么地方做展览,我们在公司内部做展,可以避开审查;今天的艺术环境开放多了,金杜艺术中心选址CBD的意义还是不同寻常,可以直接与当代文化、当代社会中最活跃的一群人、最活跃的事件进行互动,艺术能让硬邦邦的商业生态柔软下来。相同的一点是,我希望艺术可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事实上,中国平民买艺术品的人非常少,而在欧洲,这个比例是很大的。艺术中心不应该只设在偏远地区,这也是我们在CBD做艺术中心的初衷,这里汇集了银行家、律师、会计、秘书等各种职业的人,他们都可以在上班间隙到这里观看和体验艺术,我希望艺术能真正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前门23号项目之后,艺术市场有几年势头大涨,李景汉却在当代艺术界趋于沉寂。现在,当代艺术市场普遍不被看好,他却偏偏选在这个时候在寸土寸金的CBD创立了金杜艺术中心。“这的确是一大笔投资,但我开第一家画廊的时候条件比现在糟多了。那时候藏家很少,只有少数西方人买艺术品,很少有中国藏家,几乎没有,他们还不太懂前卫艺术,因为没什么机会接触。现在情况好多了。那时候我们做展览,要花非常大的力气劝大家买艺术品,真的很难,结果我自己买了好多,哈哈。1996年,四合苑画廊刚开幕,我们做了一个大型群展,都是各处借的作品,包括国内外很多艺术家,有弗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曾梵志、陈文骥等,现场来了几百号人,但画廊当天就被封了。后来,我们各种写检讨、不断交涉,慢慢地,8个月之后才又重新开回来。”
人们时常在媒体上读到李景汉风光漂亮的故事,却很少了解到每个项目背后都是波折重重。“我们也是在慢慢地摸索和推进界限,这个不能展,那我们就试试另外的方向,迂回前进,就像毛主席说的‘人民战争路线’,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坚持。那时候也有很多人帮助我们,我觉得北京人很仗义,即使不是熟人朋友,他们只因为觉得你做的事情很对,就出面帮忙,完全不求回报,那的确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年代。”
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因为真的热爱艺术,因为相信艺术对于精神和社会的引领价值。“我记得刚来中国那阵子,去圆明园艺术村、东村艺术区等地方拜访工作室,和艺术家们一起玩,看到他们的创作环境很差,但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非常前卫、非常直接,饱含情感,那些场景让我觉得震撼、感动……我觉得它们必须被展示出来,让更多人看到,如果我能做点儿什么,一切努力都值得。就这么简单。”说起这一段时,李景汉的语调饱含深情,让我们也忍不住向往那个贫穷但纯真的艺术年代。
回忆起高中时代在华盛顿Franz Bader画廊做兼职的经历,他也流露出同样的兴奋之情。那时,他还是个懵懂少年,忙着在画廊布展、挂画、打扫卫生,鞍前马后,可以接触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让他很开心。Bader先生在家中举行的艺术开幕派对可谓城中一大盛事,这位先生挺喜欢李景汉,所以他也能在那里当服务生,帮忙倒酒、摆桌子、打扫卫生,好奇地打量周围发生的一切。“早年的经历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了解到重要画廊的运作方式,当我来到中国以后,我想:我也可以干这个!”
是的,李景汉开画廊的初衷是想为中国前卫艺术提供一个体面的展示场地。一开始在四合苑项目中,他将餐厅和画廊的概念融合,目的是降低门槛,让人们在用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近艺术,不知不觉地谈论艺术,并喜欢上艺术。而外滩三号就像是一个放大版的四合苑。“上海人对艺术有好奇心,但他们更好奇艺术够不够时髦、够不够流行,所以我们把最顶级的餐厅和时尚与艺术融入同一栋建筑里,我们让前卫艺术被体面的一切包围,让它看起来很酷,这样才能吸引上海人。”
他接着说道:“是的,现在的市场不像之前很火爆的时候那么好,从另一方面看反而是好。8年前到3年前,艺术市场确实存在泡沫,很不合理、很浮躁、很不规范,一些艺术家受公众和市场影响,开始从事‘生产’,做艺术不是因为要做好作品,而是为了卖,年轻艺术家也受到左右,即使是艺术系学生也一心想着大卖。那时候有人问我:‘你觉得这画会升值吗?’我反问:‘那你喜欢它吗?’如果只想投资,你去买股票啦。买艺术品的动机可能交织着喜爱和投资等诸多因素,但不能光想着升值。我们买艺术品,首先是因为和它产生了共鸣,产生了特殊感情。那时候的艺术市场很虚伪,我不喜欢,所以我就不玩了,我选择了走开,转而开始去看欧洲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买了不少好作品。最近的变化其实很好,现在这些年轻艺术家特别认真。”
不管在历史性老建筑,还是在CBD商业中心,李景汉认为:“艺术机构一定要在市中心,因为艺术文化一定要跟城市有所交流,并对城市文化做出反应。其实,在这个商业环境中,这个艺术中心也如同一个‘桃花源’——让人们去发现这样一个很理想的私密环境,在艺术和文化上花些时间,这很宝贵,人应该有这样的追求。”
上一条: 用手机把萧条冬季拍出迷幻感
下一条: 不要对我施以援手
qnwxj.com 关注微信公众号
期刊邮寄单号
点击查询信息